少即是多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1-09-29 来源:模板范例

少即是多读后感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简洁文档网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的少即是多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少即是多读后感

  生活中有太多的身不由己,“自由”成为内心深处由来已久的渴望。总以为只要自己努力,能力提升了,自由度就会大了,可是越努力,事情越多,时间越少,自由更是无从谈起。人像上了发条,将所有的情绪调成静音,如智能机器人一般,在早就设定好的程序之中周而复始运转。

  是哪里出了问题?努力提升自己,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难道有错吗?就在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时,看到了本田直之的《少即是多》,答案跃然而出——方向没错,错在前进的路上背了太多的行李。

  “少即是多”出自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名言,这是大师对建筑设计在哲学意义上的描述。本田直之以此作为书名,是因为他觉得“少即是多”正是现代人所苦苦寻觅的幸福良方。

  本文作者本田直之有多种身份,他是品酒师、世界遗产学会会员、一级小型船舶操作者,也是董事长兼CEO,还曾在外商公司任职。他倡导双城生活,常年在东京和夏威夷两地居住和办公。本文通过对比北欧人和日本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指出新时代已经到来,秉持旧时的价值观是不会得到幸福的。要想得到幸福,我们必须做出一些改变和舍弃,要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作者说,物质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们已从加法时代来到减法时代。20世纪70—90年代,是加法时代,是我们从物质中得到幸福的时代。进入2000年以后,我们就进入了减法时代,是从精神体验中获得幸福的时代。

  《少即是多》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生活,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意志甄选出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本书提出要想自由生活就要做出18项改变和13项舍弃,以及给出构筑全新生活方式的12项建议。就个人来看作者给出的条目太多,违背了“少即是多”的初衷。而且条目之间有包含和重复关系,所以选几处对自己触动大的提炼记录。

  一、要想自由生活要做出的改变是:

  1、从厉行节约变为主动选择简朴。

  日本的简单生活就是倡导节约和忍耐,达到精神层面的朴素。而北欧的简单生活,是经过慎重选择之后,自发的决定过这样的生活,指向精神层面的富足。幸福感的首要因素是自由,任何事情出发点是被动的要求,就注定要与幸福插肩而过。

  2、与其追逐地位的提升,不如追求自由。

  位置坐得越高,束缚也就越多,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办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有一天连自己想要什么也弄不明白。因此,我们不要一味追求公司里的职位,而要致力于寻找自由自在的工作方式,具体而丰富的工作成果和不断成长的机会。把关注点放在个人成长方面,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平台。

  3、与其一味推销,不如提供意见。

  现代社会讲求横向关系,而不再是过去的纵向关系。如果能够一起构建出彼此尊重、平等合作关系,创造一定的成果,大家都能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如若想要维持平行关系,就要创造出优异的工作成果,并想办法让别人认识自己,想办法让自己变成一个可以让人商量的对象。

  4、做一个不依靠任何平台,靠实力说话的人。

  以前我们总觉得进入一个大企业,就可以无忧到老。但时代在发生变化,没有哪个企业可以永保长青。如果把自己未来的宝,全部压在一个企业里,无疑是冒险的。在工作之余要多发展副业,提升能力,多打几口井,才能无后顾之忧。

  5、改变每天既定的生活模式,享受变化。

  每天走固定的路线去上班,连中午饭都吃一样的午餐,只跟公司同事来往,这样迟早会让思维僵化,你也可能会深受公司固有的观念和团体文化的影响。所以,务必要去自行寻求变化,喜欢变化,享受变化。可以考虑,换一条上班的路线,或者逛逛自己平时不太感兴趣的店铺,尝尝平时不太问津的食物,或者跟平时没什么往来的人见见面。

  二、为了自由生活,必须舍弃的东西是:

  1、找对自己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这也想要,那也想要,是不可能获得幸福的。要想过上幸福的生活,首先要弄清楚,对自己来说什么是最为重要的什么事。当你知道“要什么”和“不要什么”时候就可以化繁为简,轻装上阵。

  2、延续惯性,不如重新设定。

  想要追求全新的价值观和幸福生活,必须否定过去的行为和固有的观念,否则就会被“一直都是这样”的既有观念所束缚。如果想重新设定,“搬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3、不必介意小世界对你的看法,应该追求更大环境的评价。

  在这个全球化生活方式如此多元的时代,实在没有必要,将比较的眼光局限在社区、公司这样的小团体,被他们的价值观所左右,如果总是关注朝着同一方向进行的群体,就看不到另外的风土和事业。这不但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面目可憎,而且会让自己不自觉的与时代脱节。所以不必在意那些不知道还会存在多久的小世界对你的看法,对你来说应该去追求那些特定的、来自更广阔的大环境的评价。

  4、不要依赖金钱,而要多花心思。

  “没有那笔预算,这个项目是不可能完成的”,“要是减薪的话,日子就过不下去了”……凡此种种的烦恼,都会时不时的萦绕在我们耳边。其实,如果没有钱,可以多花点心思。比如:因为被降了薪,你完全可以换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减少在外面吃饭的次数,改为在家做,或者搬到物美价廉,相对低廉的地方去居住。就算没有钱,只要肯花心思,就可以让事情变得有趣,让人生充满快乐。

  总而言之,本书是要我们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被动选择变为主动选择,将关注点放在个人成长上面,对人生有清晰的规划,知道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打破惯性思维,拥抱未来。

  附:新幸福的十个条件

  1、享受工作

  2、有亲密关系的朋友和家人

  3、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4、身心健康

  5、拥有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

  6、觉得自己拥有时间自由

  7、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

  8、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

  9、能放眼未来

  10、感觉自己正在向目标迈进

  少即是多读后感

  日本作家本田直之著的《少即时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在现代社会,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对生活做减法。

  这一观点与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的思想如出一辙,都是讨论人们应该减少对物质的需求,将生活重心转移到精神享受与切身体验之上。现在很多人提倡并身体力行的极简生活也是这个观点的体现。

  01

  目前已经有一部分人按照这样的观念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钱已经不再一味的买买买,而是把业余生活更多的放在生活的体验上。

  前一段时间去上海大悦城,与其他商城很不同的地方在于,增加了许多消费者个性化的互动体验的场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引进国内首个屋顶悬臂式摩天轮,摩天轮位于购物中心顶层,它不仅成为当地的一个巨大的城市景观,更是以摩天轮为题材打造爱情文化的消费衍生品。许多年轻人纷纷前来体验,也成为大悦城吸睛的手段。

  大悦城还有一个手作人街是最具个性的板块,6、7楼有很多特色的手工艺作坊。当天去的时候人气很旺的“作物”,是目前上海文艺圈里最流行的木质工作坊店铺。许多人专心致志的做着自己的手工木制品。

  这些手工艺作坊之所以能够吸引年轻人,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比追求物质更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

  02

  春节期间去新西兰旅游,通过观察也发现,虽然人们物质并没有特别丰富,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单调,但是他们特别享受大自然的赐予的绝美风光,喜欢做各式各样的户外体验。到了周末,很多人全家出发去海边冲浪、去公园徒步,或者在城市的某个地方坐下来,认真的看街头艺人的表演,他们的重心是精神享受与切身体验上。所以新西兰也是幸福指数较高的国家。本田直之就是每年都去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过旅游,感受当地人的幸福生活方式。

  因此作者说,从物质中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少即时多”——少一点物质占有,多一些精神体验,也正是现代人所苦苦寻觅的幸福良方。

  少即是多读后感

  如果,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少即是多》的作者本田直之有好几个平行身份,其中之一是“马拉松爱好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会不时地想到这一点。我没有看过他跑步,我猜他跑起来的姿势也许稳定中有些跳跃感吧。

  42.195公里在我看来是开车都要开很久的距离,对有些训练有素的人来说,却只是刷赛道的一次次挑战,举重若轻。就像有的人在生活中可以一直保持心态的平和,你会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温柔坚定的力量辐射。比起拼命赚钱再努力花掉的能量人生,我可能更愿意成为这样一位“优雅的斗士”,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方法论方面的启发,简单分享几点吧。

  1.换挡的时代,轻松一点

  我最早接触到downshifting(减负生活)这个概念,是从《HYGGE》这本书,副标题是“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视觉治愈摸鱼系)。最近几年,北欧频频和“幸福榜首”挂钩,在《少即是多》这本书中,作者也在有意无意地把日本的过去和未来对标北欧。在这些普遍高税率的国家里,幸福的定义是什么?列举出来每一条,都在扎心以“过劳死‘闻名的日本社畜:倚在飘窗前阅读,享受香氛蜡烛组,不提;冬日壁炉前织毛衣,喝点自煮的香料热红酒,不表;一击必杀足以K.O.——按时下班。

  按时下班是为了享受精神生活,不是为了去买买买。作者认为主动降低欲望阈值会带来幸福感,我深以为然。好东西多,物价贵,但很多东西和我的幸福无关——是我,不是我们,因为每个人的幸福点不同——找到或培养自己非物质的幸福点,也许需要花一些时间,但是从提升人生体验的角度来说,是值得的。

  2.后疫情时代的精神烙印

  居家隔离期,你真正的“家”有几个人?特殊时期,身边许多“多家一族”的奔波停摆,都市的家或老家、岳家或婆家,各个家之间的生活变得相对独立,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在被迫体验的情况下,逐渐被接受的新生活方式。比如,年轻人带动长辈,尝试采用网购、外送方式买菜和日用品,彼此间的挂念也可以靠“天涯共此时”的视频来解决——这种体验对双方而言,也许逐渐变成了温馨的日常。从生活到感情,“远程也能顾到彼此”的事实,加强了都市生活独立化的状况,而这样小体量的家庭,正是生活减法的社会结构基础。

  有趣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另一个观念“远程办公的普及,让能够激发灵感的异地办公、多地生活成为可能”,也在疫情期间被迫全民体验了。当“叮叮”响起的时候,还搞不清主副摄像头的老师,是顾不上看在线人数的,同样的,老板也不在乎你视频会议时衬衣下面穿着大裤衩,毕竟他自己可能连大裤衩都没穿。把该干的事干了,少一点形式化,多一点灵活和自由,确实会让人倍感幸福。当然,居家学习、办公和自由职业都需要极高的自律,毕竟精神层面的幸福也是有门槛的,这不奇怪。

  3.不谋而合的“斜杠青年”

  多一种身份,多一层保障,多一重幸福,从兴趣出发,不功利地、自然而然地把爱好发展成"复业"(而非贴补家用的零工“副业"),作者的这个观点,也正迎合了这个专一职务正在被无情灭活的时代。成为“斜杠青年”之路难以一蹴而就,专业积累、自我营销、人脉拓展……把所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写上“/”一笔,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初心就是兴趣和好玩,一直记得自己最初被吸引时的感受吧,“把爱好变成营生,会毁了爱好”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如果你愿意,兴趣真的可以是第一生产力。

  4.“我要我觉得”,做自己的霸道总裁

  说到头,幸福是非常私人化的东西。如果说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是以形化意,那么这本《少即是多》,就是要试着直戳幸福精神世界的内核。读后感作者强调态度积极、主动选择,听从心灵的声音,以“这样选择能让我感到快乐或兴奋“,而非单纯抛弃物质和逃避工作,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很多人学断舍离,只学到扔扔扔的行为,扔到最后,感到扭曲了内心的感受,或后继无力,或难以维持断舍离后的环境,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从本心动力出发。无论是作者在文中一再鼓励读者策划、尝试的”双城生活“,还是以改变环境从而改变思维方式的断舍离(两者本应互为因果),都应是一种从生活哲学本质根源出发的诸多行为之一。

  最后,说回马拉松,6小时,是马拉松比较常见的“关门时间“(6小时之内完赛有成绩书和奖牌)。假想,你6小时没完赛,被关在了所谓的门外,你要怎么跑呢?或者说,还要不要继续跑?

  顺便一提,听说全球唯一不设关门时间的,就是夏威夷的火奴鲁鲁马拉松,全程欣赏热带海岸线的风光,随缘得到路人的加油喝彩,脚步落在每个此时此刻的享受。

  人生如彼,夫复何求。

本文来源:https://www.lzjjdc.com/qitacailiao/107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