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

更新时间:2022-03-13 来源:自查报告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12篇

  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1

  摘要: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真正使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关键词:劳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技术教育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劳動教育的提出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歌颂了劳动的伟大,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特别是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对劳动和劳动价值做了精辟的诠释,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他在讲话中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还站在战略高度,把劳动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拓宽了劳动视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新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小学如何开创劳动教育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和路径。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路径和管理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贯彻落实《意见》,是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纠正劳动教育被“弱化、软化、淡化”现象,促进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需要;是大力倡导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的需要。

  劳动教育应该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技术素养)、劳动思维(包括创新意识和创造力)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这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培育的重点是:树立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开创未来,将来用自己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观念。劳动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也就是说,通过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能增强学生的智慧、增进学生的知识;能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强健学生的体魄;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生产知识和技术,提高对劳动的认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团结合作、爱护公物、尊重科学、敢于创造、遵守纪律、安全生产、勤俭朴素等优良品质。学生在接受劳动技术教育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交替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体会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缺少劳动机会,不会劳动,不重视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一)从学校方面来说

  一些学校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学了也不考,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这门课也无计划、无考核。还有一些学校是以相近活动代替劳动与技术课。

  (二)从家庭方面来说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干。

  (三)从课程方面来说

  主要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错误理解。新课改取消了劳动技术教育独立设置课程的地位,而将其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并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领域。所以就出现了两种错误理解的情况:一种是部分地区和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也作为一种课型独立设置,这样就挤占了劳动教育时间和经费。另一种是把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全算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造成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缺失,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无“名分”无标准

  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中小学校,劳动技术课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课程变成一个学习领域,失去了“正当名分”。小学、初中将劳动与技术课改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的一个“学习领域”,并且没有制订劳动与技术学科的课程标准。

  (二)定位不明

  劳动技术课由学科课程纳入了活动课程,由于定位不明,常态实施就很不容易。劳动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主要表现在课时减少甚至被取消、专用教室改为他用、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流失、一些劳动技术课教师不得不改行。

  (三)无统一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内的各科目不编全国统一的教材,但市场迎合了部分学校和教师,一时间,各种名目繁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包”大量出现并被其广泛使用。由于编著者的认识不同,编写的教材也就不尽相同,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内容不系统、不规范而且没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有的内容在不同学段和学科重复出现,有的内容东拼西凑、支离破碎,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

  三、开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局面的建议

  (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列入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教育行政部门要恢复分管劳动教育的机构设置,要组织研究建立劳动教育体系,制定劳动教育指导大纲和国家课程标准,组织人力编写通用的劳動技术教育教材。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行全面督导检查。

  (二)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

  将劳动技术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学习领域”分离出来,设置独立的学科课程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课时数。

  (三)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

  抓好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同等对待。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

  国家和地方保证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各地可以根据中小学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特点,努力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载体,保证劳动教育应有的场地和空间。还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五)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时数,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具体劳动实践情况的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实现劳动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作为升学、评优重要参考。

  (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

  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情况督导、考核和评价,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督导评价,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2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意见》同时提出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立德树人,劳动为先”,劳动是道德臻于完善的源泉。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崇尚劳动、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就是要以劳树德,让学生通过劳动切身感受美好的生活需要双手来创造,自觉形成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劳动的思想,培养爱劳动、懂感恩、重节俭、勤奋斗、讲团结、乐奉献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断锤炼其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但不知从何时起,劳动教育渐渐被弱化,学生劳动能力差在我国已经成为常态。不少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上长短不齐,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有的学生甚至看不起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有的学生遇到挫折和失败后往往一蹶不振。缺少劳动的教育已经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确保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目的",实现劳动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呢?

  《意见》的印发,从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等五个方面入手,为切实保障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意见和措施。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同分工和责任,明确了三者协调共抓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要求各地区积极拓展实践场所,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同时指出,重视劳动教育不是要追求什么时尚,而是学生成长的必备素质,要防止劳动教育中的娱乐化、形式化、惩戒化等问题。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不仅创造了历史,劳动更是成就了教育。劳动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征程中,让学生、孩子在劳动教育中感悟劳动精神,争做奋斗者,才能不断积累知识和才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出彩人生,为民族复兴提供澎湃动力。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当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到新课程实验阶段,即新课程成为新的宏观教育背景时,我们重新解读这段话,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改革展现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

  01 PAST  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学校按规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实践课,还根据学生们的劳动兴趣爱好,组织了学校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如成立了陶艺社、烘焙社、翻糖(蛋糕制作)艺术社等等。因为他们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因此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

  02 PAST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学生只有自发地、具体的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在此次疫情期间,我们停课不停学,利用网络校会时间,向学生宣传防疫知识,并以此为契机辅导学生做家务、环境卫生的扫除,如叠被、拖地、简单的饭菜,还安排手工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并展示学生的手工制作,以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效果。

  03 PAST  寓思想教育与劳动实践中。

  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还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一些尽可能做到的、看得见,摸的着的。能亲手操作的知识进行教学。还要加强同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结合”。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今后的发展思考。

  01 PAST   

  新时代呼唤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来思考体系建构。

  02 PAST 

  继续搞好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拓宽教育范围。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劳动基地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还要坚持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开展我做父母的小帮手活动,坚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社区活动,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03 PAST 

  充分利用劳动与技术教材,老师有意识地进行整合,找到他们之间的相通的地方,促进各门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体验到动手的乐趣。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今后要狠抓劳动教育。要推进教育法修订,将“劳”纳入教育方针。加强引导,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找好载体,通过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学工学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喜悦,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4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一)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基本原则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四)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五)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六)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七)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八)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九)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鼓励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十)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

  (十一)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四、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

  (十二)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校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

  (十三)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

  (十四)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区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十五)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各地区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五、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督促落实。省级政府要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市地级、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劳动教育的职责,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十七)强化督导检查。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对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

  (十八)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事迹。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5

  摘要: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真正使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关键词:劳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技术教育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劳動教育的提出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歌颂了劳动的伟大,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特别是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对劳动和劳动价值做了精辟的诠释,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他在讲话中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还站在战略高度,把劳动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拓宽了劳动视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新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小学如何开创劳动教育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和路径。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路径和管理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贯彻落实《意见》,是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纠正劳动教育被“弱化、软化、淡化”现象,促进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需要;是大力倡导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的需要。

  劳动教育应该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技术素养)、劳动思维(包括创新意识和创造力)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这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培育的重点是:树立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开创未来,将来用自己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观念。劳动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也就是说,通过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能增强学生的智慧、增进学生的知识;能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强健学生的体魄;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生产知识和技术,提高对劳动的认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团结合作、爱护公物、尊重科学、敢于创造、遵守纪律、安全生产、勤俭朴素等优良品质。学生在接受劳动技术教育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交替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体会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缺少劳动机会,不会劳动,不重视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一)从学校方面来说

  一些学校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学了也不考,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这门课也无计划、无考核。还有一些学校是以相近活动代替劳动与技术课。

  (二)从家庭方面来说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干。

  (三)从课程方面来说

  主要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错误理解。新课改取消了劳动技术教育独立设置课程的地位,而将其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并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领域。所以就出现了两种错误理解的情况:一种是部分地区和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也作为一种课型独立设置,这样就挤占了劳动教育时间和经费。另一种是把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全算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造成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缺失,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无“名分”无标准

  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中小学校,劳动技术课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课程变成一个学习领域,失去了“正当名分”。小学、初中将劳动与技术课改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的一个“学习领域”,并且没有制订劳动与技术学科的课程标准。

  (二)定位不明

  劳动技术课由学科课程纳入了活动课程,由于定位不明,常态实施就很不容易。劳动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主要表现在课时减少甚至被取消、专用教室改为他用、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流失、一些劳动技术课教师不得不改行。

  (三)无统一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内的各科目不编全国统一的教材,但市场迎合了部分学校和教师,一时间,各种名目繁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包”大量出现并被其广泛使用。由于编著者的认识不同,编写的教材也就不尽相同,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内容不系统、不规范而且没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有的内容在不同学段和学科重复出现,有的内容东拼西凑、支离破碎,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

三、开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局面的建议

  (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列入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教育行政部门要恢复分管劳动教育的机构设置,要组织研究建立劳动教育体系,制定劳动教育指导大纲和国家课程标准,组织人力编写通用的劳動技术教育教材。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行全面督导检查。

  (二)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

  将劳动技术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学习领域”分离出来,设置独立的学科课程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课时数。

  (三)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

  抓好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同等对待。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

  国家和地方保证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各地可以根据中小学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特点,努力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载体,保证劳动教育应有的场地和空间。还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五)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时数,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具体劳动实践情况的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实现劳动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作为升学、评优重要参考。

  (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

  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情况督导、考核和评价,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督导评价,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6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生活便利度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反而不受重视,普遍存在中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该现象背后的真正隐忧在于,根据达尔文“生长相关律”和“环境适应论”,中小学生如果长期缺乏劳动,是否会影响其大脑组织及其他相关器官的退化?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与体验又是否会影响其社会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质言之,如何厘清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何谓、何为和何来”是劳动教育重建的前提性问题。

  1949年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的劳动生产教育时期(1949—1965年),主要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针对当时社会各界普遍轻视体力劳动的现状,国家及时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毛泽东在1957年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二阶段是“文革”期间的“以劳代全”时期(1966—1976),片面强调劳动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劳动教育取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阶段是拨乱反正后的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并重时期(1977—1998年),劳动教育分化为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两部分,前者与当时的品德教育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后者重在通过开设劳技课,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第四阶段是素质教育时代的社会实践教育时期(1999年以后)。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没有独立的劳动课程,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术素养。很明显,劳动教育的命运起起伏伏,虽然在某一时段也曾被以“课程”的形式出现,但真正的实践落实并不到位,更未能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步入经济增长迅猛期,加之西方市场经济文化思潮的涌入,传统的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勤俭节约的劳动价值伦理被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创造价值和消费娱乐至上的文化大潮。劳动越来越服从于资本工具和商品价值需要,服从于商品交换和消费的游戏规则。劳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劳动者的尊严和独立人格被机器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绩效分配关系所扭曲。工业革命之父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的本性是懒惰的,除非你让它有价值,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报酬。当所有人相信这一点,并认为劳动只是为了赚钱,那么劳动的意义就变成了单一性的异化了的事物。在人们接触它的时候,自然就会感到厌烦。但是,亚当·斯密没有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努力劳动并非仅仅为了财富自由,而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劳动教育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存在的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二元化区分,这种划分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把握数字时代劳动的新特点。生产劳动仅仅是劳动的一部分,还应包括服务劳动、精神劳动、公益性劳动、艺术性劳动和走在创新前沿的探索性劳动等等。当代劳动不仅仅是个体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体确证自身幸福的存在方式,是劳动者彰显个体存在价值,激发个体潜能,从而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

  质言之,“无劳动不教育”,对劳动教育范畴的认知需要与时俱进,劳动教育并不狭隘地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的实践活动。在家庭生活之中体现为自理、自立的独立生活活动;在学习之中体现为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够化知识为能力与智慧的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丰富多样的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的公益性活动;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体现为能正确认识自我,找到真正感兴趣的力所能及各种职业劳动。

  总之,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建要紧密联系时代发展,认清现代社会劳动的本质和需求,注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需求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并以此为目标进行改革重建。这不是社会、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这三个教育渠道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各司其职的整体性教育。

  第一,完善当代劳动教育理论基础,提高师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形成崇尚劳动的教育氛围。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背景,进一步准确界定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内容与形式等问题。实践若得不到理论的指导,就会导致劳动教育的盲目性。第二,在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各学校也要立足实际将劳动教育理念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同时大力开发校本劳动课程,在课程开发中融合现代化生产劳动模式、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多维度、多领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第三,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中小学提供开展劳动教育的固定场所。这是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保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工厂、农场建立区域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的劳动场所中参与、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勇于创新,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从小教导孩子从事家务劳动,从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做起,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家长不要代劳。同时引导孩子参与其他家务劳动,只有孩子亲自参与劳动,才能体会到父母亲的辛劳与不易,从而树立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7

  摘要: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真正使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关键词:劳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技术教育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劳動教育的提出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歌颂了劳动的伟大,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特别是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对劳动和劳动价值做了精辟的诠释,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他在讲话中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还站在战略高度,把劳动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拓宽了劳动视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新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小学如何开创劳动教育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和路径。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路径和管理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贯彻落实《意见》,是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纠正劳动教育被“弱化、软化、淡化”现象,促进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需要;是大力倡导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的需要。

  劳动教育应该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技术素养)、劳动思维(包括创新意识和创造力)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这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培育的重点是:树立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开创未来,将来用自己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观念。劳动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也就是说,通过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能增强学生的智慧、增进学生的知识;能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强健学生的体魄;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生产知识和技术,提高对劳动的认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团结合作、爱护公物、尊重科学、敢于创造、遵守纪律、安全生产、勤俭朴素等优良品质。学生在接受劳动技术教育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交替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体会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缺少劳动机会,不会劳动,不重视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一)从学校方面来说

  一些学校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学了也不考,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这门课也无计划、无考核。还有一些学校是以相近活动代替劳动与技术课。

  (二)从家庭方面来说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干。

  (三)从课程方面来说

  主要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错误理解。新课改取消了劳动技术教育独立设置课程的地位,而将其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并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领域。所以就出现了两种错误理解的情况:一种是部分地区和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也作为一种课型独立设置,这样就挤占了劳动教育时间和经费。另一种是把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全算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造成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缺失,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无“名分”无标准

  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中小学校,劳动技术课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课程变成一个学习领域,失去了“正当名分”。小学、初中将劳动与技术课改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的一个“学习领域”,并且没有制订劳动与技术学科的课程标准。

  (二)定位不明

  劳动技术课由学科课程纳入了活动课程,由于定位不明,常态实施就很不容易。劳动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主要表现在课时减少甚至被取消、专用教室改为他用、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流失、一些劳动技术课教师不得不改行。

  (三)无统一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内的各科目不编全国统一的教材,但市场迎合了部分学校和教师,一时间,各种名目繁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包”大量出现并被其广泛使用。由于编著者的认识不同,编写的教材也就不尽相同,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内容不系统、不规范而且没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有的内容在不同学段和学科重复出现,有的内容东拼西凑、支离破碎,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

  三、开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局面的建议

  (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列入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教育行政部门要恢复分管劳动教育的机构设置,要组织研究建立劳动教育体系,制定劳动教育指导大纲和国家课程标准,组织人力编写通用的劳動技术教育教材。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行全面督导检查。

  (二)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

  将劳动技术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学习领域”分离出来,设置独立的学科课程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课时数。

  (三)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

  抓好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同等对待。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

  国家和地方保证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各地可以根据中小学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特点,努力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载体,保证劳动教育应有的场地和空间。还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五)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时数,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具体劳动实践情况的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实现劳动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作为升学、评优重要参考。

  (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

  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情况督导、考核和评价,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督导评价,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8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生活便利度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反而不受重视,普遍存在中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该现象背后的真正隐忧在于,根据达尔文“生长相关律”和“环境适应论”,中小学生如果长期缺乏劳动,是否会影响其大脑组织及其他相关器官的退化?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与体验又是否会影响其社会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质言之,如何厘清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何谓、何为和何来”是劳动教育重建的前提性问题。

  1949年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的劳动生产教育时期(1949—1965年),主要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针对当时社会各界普遍轻视体力劳动的现状,国家及时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毛泽东在1957年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二阶段是“文革”期间的“以劳代全”时期(1966—1976),片面强调劳动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劳动教育取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阶段是拨乱反正后的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并重时期(1977—1998年),劳动教育分化为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两部分,前者与当时的品德教育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后者重在通过开设劳技课,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第四阶段是素质教育时代的社会实践教育时期(1999年以后)。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没有独立的劳动课程,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术素养。很明显,劳动教育的命运起起伏伏,虽然在某一时段也曾被以“课程”的形式出现,但真正的实践落实并不到位,更未能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步入经济增长迅猛期,加之西方市场经济文化思潮的涌入,传统的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勤俭节约的劳动价值伦理被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创造价值和消费娱乐至上的文化大潮。劳动越来越服从于资本工具和商品价值需要,服从于商品交换和消费的游戏规则。劳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劳动者的尊严和独立人格被机器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绩效分配关系所扭曲。工业革命之父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的本性是懒惰的,除非你让它有价值,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报酬。当所有人相信这一点,并认为劳动只是为了赚钱,那么劳动的意义就变成了单一性的异化了的事物。在人们接触它的时候,自然就会感到厌烦。但是,亚当·斯密没有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努力劳动并非仅仅为了财富自由,而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劳动教育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存在的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二元化区分,这种划分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把握数字时代劳动的新特点。生产劳动仅仅是劳动的一部分,还应包括服务劳动、精神劳动、公益性劳动、艺术性劳动和走在创新前沿的探索性劳动等等。当代劳动不仅仅是个体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体确证自身幸福的存在方式,是劳动者彰显个体存在价值,激发个体潜能,从而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

  质言之,“无劳动不教育”,对劳动教育范畴的认知需要与时俱进,劳动教育并不狭隘地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的实践活动。在家庭生活之中体现为自理、自立的独立生活活动;在学习之中体现为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够化知识为能力与智慧的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丰富多样的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的公益性活动;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体现为能正确认识自我,找到真正感兴趣的力所能及各种职业劳动。

  总之,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建要紧密联系时代发展,认清现代社会劳动的本质和需求,注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需求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并以此为目标进行改革重建。这不是社会、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这三个教育渠道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各司其职的整体性教育。

  第一,完善当代劳动教育理论基础,提高师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形成崇尚劳动的教育氛围。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背景,进一步准确界定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内容与形式等问题。实践若得不到理论的指导,就会导致劳动教育的盲目性。第二,在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各学校也要立足实际将劳动教育理念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同时大力开发校本劳动课程,在课程开发中融合现代化生产劳动模式、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多维度、多领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第三,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中小学提供开展劳动教育的固定场所。这是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保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工厂、农场建立区域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的劳动场所中参与、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勇于创新,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从小教导孩子从事家务劳动,从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做起,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家长不要代劳。同时引导孩子参与其他家务劳动,只有孩子亲自参与劳动,才能体会到父母亲的辛劳与不易,从而树立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9

  摘 要:我国号称礼仪之邦,国人素有辛勤劳作、勤俭节约等美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些传统美德已经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良好的劳作觀念与习惯,也因此,部分人少于劳作,导致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社会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其根本原因就是新时代的教师不曾重视初中劳动教育,而想要从根源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拥有正确的劳作观念。本文就将从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着手,对此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劳动教育;思考

  观念的塑造和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抓紧培养,否则等孩子长大成人,思想已经定格,习惯也根深蒂固,就很难对此作出改变了。劳动教育的开展要结合实际情况,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太小,无法进行有效劳作;而高中阶段的学生人格基本已经健全。故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最为合适展开劳动教育。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和学生都不是特别重视劳动教育,这就导致了劳动教育缺失,学生观念有误。若是教师明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劳作习惯的培养,那么不仅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还能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

  一、 劳动教育缺失的各项原因

  (一) 社会原因

  社会在飞速发展,回望过去,我们不难发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较之以前大大提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造就了诸多现代化信息设备,比如家用的冰箱、空调、电视机、洗衣机等,公用的交通工具飞机、高铁、地铁、公交等。还有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也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这些现代化设备虽然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轻松,但解放人们双手和思想的同时,也让世人大大减少了亲力亲为的机会。凡事有利必有弊,社会的进步不仅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飞跃的提升,同时也让传统美德赖以生存的土壤变得越来越少。

  (二) 家庭原因

  以前国家不发达,每一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独生子女堪称凤毛麟角。孩子多了,家长的精力就不够用,故而家长常常采用放养的方式。加之以前没有现代化设备,无论是生活还是务农或工作,都需要人工进行。故而家长就需要让孩子学会劳作,以帮忙分担家庭重担。然而如今家长会将孩子视若珍宝,生怕孩子吃苦受累。故此,在家庭里,家长都喜欢大包大揽,杜绝了孩子劳作的可能。

  (三) 学校原因

  受时代所限制,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认为学校就只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重在教书,育人次之。古时候又一直流传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致使读书人都以知识学问为荣,以劳作为耻。而我国实施的又是应试教育,教师和学生都错误地认为劳作是在浪费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以应对应试教育。虽然国家一直号召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校还是更为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真正的劳动课程至今为止还未曾开设过。

  以上就是目前劳动教育没有得到重视以及没有很好地开展的几个主要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想要解决中学生劳动教育缺失这个问题,就需要从上述方面着手。就是要让教师家长及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正面作用。

  二、 初中劳动教育的作用

  (一) 能提高中学生对劳动意义的全面认识

  劳动教育的开展对学生个人发展及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以让他(她)们对劳动意义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小时候,家长和教师就曾教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当时的人们经历过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故而能深刻地明白,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但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没有体验过以前的生活,如果不加以实施劳动教育,学生就不会明白勤俭节约的意义,自然容易养成浮华攀比奢侈的性子,助长社会不良风气。反之,若是重视劳动教育,学生在劳动中就能学会节俭,养成勤劳的美德,进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贡献一分力量。

  (二) 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升

  古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说法,这话到今天仍旧适用。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进行适度的科学合理的劳动,对学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适量的劳动会让学生觉得有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身心健康。劳作之后,学生也会感觉神清气爽,有助于消除疲劳,令大脑运转速度更快,思维变得更加清晰,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知识。同时,在劳作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进行合作互动,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为了快速省力地完成劳动任务,学生也会积极开动脑筋,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初中劳动教育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 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劳动意义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面两者是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关,无法用实际物质进行衡量。而后者就所产生的影响就可以用肉眼衡量了。教师若是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自发地进行勤工俭学,这样学生就能够凭借自己的劳动来挣钱。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更热衷于劳动,又可以增加收入,减轻家庭负担,改善提高学生的生活。若是教师组织学生去做义工,比如看望孤寡老人、清扫校园等,就可以增加社会效益,令社会变得更加稳定和谐。

  三、 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基于前面两个大点,我们不难看出劳动教育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成长以及对社会的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的劳动教育也确实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因此,文章下面将对如何在新时代初中教育中贯穿落实劳动教育做出整合归纳,希望以下提到的几个实施策略能够对后来观看者有所帮助。

  (一) 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及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教师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想要正确高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就需要教师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全面认识。若是教师的认识存在着一定误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容易出错,进而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偏差。故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同时也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也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只有当教学活动的两个参与者都端正态度,确立目标后,劳动教育才能够切实地开展下去。劳动教育与其他文字科目有着极大的不同,它主要是让学生动起来,其教学内容应该落到生活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切忌重视书本,轻视实践。教师应该重视劳动课程,重视内容,不要过于注重表面形式和应试科目,要把握好其中的平衡点,使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齐头并进,做到双向发展。这样才能够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同样实现育人的目的。学生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才是一个符合社会和国家要求的合格公民。

  (二) 完善政策,保障劳动教育的发展

  新型教育的开设与实施離不开各方面的有力支持。若是大环境不允许,没有给教师及学生搭建一个可以施展的平台,纵然教师和学生对劳动教育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劳动教育想要良好开展也是不可能的。教育部门对此应该做出详细的调查,基于大量的研究数据和报告,不断完善教育政策,为劳动教育创造良好的开展环境,以保障劳动教育的发展。比如让中学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可以先在部分地区,部分中学校园进行试点,若是效果良好,则可再进行大面积推广。教育部还应该重视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并保障专业的劳动教师福利,使其与其他科任教师有着同等待遇。在进行人才的选拔时,规则也可适当改变,在考核文字科目时,加入劳动考核,以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教育部的政策就像一个风向标,只有教育部门表明了支持劳动教育的态度,劳动教育的地位才能稳固,不被忽视、边缘化。

  (三) 提高劳动教师的专业水平,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的能力决定着教育水平的上限。劳动教育相比与其他科目,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当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后,教师的选择任命也不容忽视。常言道“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总有擅长与薄弱的地方。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学校和教育部门要重视对劳动教师的专业培训与考核,确保教师有足够的实力胜任劳动课程教师这一岗位。要是有“劳动很简单,谁都会,可以随便让其他科任教师上任”这种想法,那么劳动教育的效果必然不是很理想。解决了教师任命这一问题后,在教材的编写上也需要重视。即便是劳动教育,也不能完全脱离书本。当然,教学内容的充实并不仅仅只是编写教材,还要重视对劳动基地的建设。若是没有建设条件的话,就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者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个人生活。比如:自己的衣服鞋子自己洗,房间自己打扫。

  (四)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立足生活,建立激励和评估制度

  当学生对劳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课外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与感受,丰富学生的世界,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及适应能力来选择课外活动场景,布置相关任务。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学会做家务,然后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农场或者适合学生的工厂去参加劳动。教师教育时要做到循序渐进,把握好其中的分寸。最后则可以定制相应的评估制度,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对劳动的积极性。比如评优时可以把劳动表现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并对认真劳作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或者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如此一来,就可以保证学生对劳动的热情不减,充分发挥出劳动教育的作用。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集体,不论是从微观还是宏观来看,起到的作用都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和学生及其他社会人士都要重视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而劳动教育的落实开展离不开教育部门的支持和专业教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6):145-146.

  [2]高福田.浅谈初中劳动技术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6):61-62.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10

  摘要: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真正使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关键词:劳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技术教育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劳動教育的提出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歌颂了劳动的伟大,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特别是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对劳动和劳动价值做了精辟的诠释,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他在讲话中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还站在战略高度,把劳动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拓宽了劳动视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新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小学如何开创劳动教育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和路径。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路径和管理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贯彻落实《意见》,是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纠正劳动教育被“弱化、软化、淡化”现象,促进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需要;是大力倡导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的需要。  劳动教育应该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技术素养)、劳动思维(包括创新意识和创造力)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这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培育的重点是:树立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开创未来,将来用自己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观念。劳动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也就是说,通过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能增强学生的智慧、增进学生的知识;能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强健学生的体魄;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生产知识和技术,提高对劳动的认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团结合作、爱护公物、尊重科学、敢于创造、遵守纪律、安全生产、勤俭朴素等优良品质。学生在接受劳动技术教育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交替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体会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缺少劳动机会,不会劳动,不重视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一)从学校方面来说  一些学校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学了也不考,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这门课也无计划、无考核。还有一些学校是以相近活动代替劳动与技术课。  (二)从家庭方面来说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干。  (三)从课程方面来说  主要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错误理解。新课改取消了劳动技术教育独立设置课程的地位,而将其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并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领域。所以就出现了两种错误理解的情况:一种是部分地区和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也作为一种课型独立设置,这样就挤占了劳动教育时间和经费。另一种是把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全算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造成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缺失,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无“名分”无标准  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中小学校,劳动技术课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课程变成一个学习领域,失去了“正当名分”。小学、初中将劳动与技术课改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的一个“学习领域”,并且没有制订劳动与技术学科的课程标准。  (二)定位不明  劳动技术课由学科课程纳入了活动课程,由于定位不明,常态实施就很不容易。劳动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主要表现在课时减少甚至被取消、专用教室改为他用、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流失、一些劳动技术课教师不得不改行。  (三)无统一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内的各科目不编全国统一的教材,但市场迎合了部分学校和教师,一时间,各种名目繁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包”大量出现并被其广泛使用。由于编著者的认识不同,编写的教材也就不尽相同,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内容不系统、不规范而且没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有的内容在不同学段和学科重复出现,有的内容东拼西凑、支离破碎,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  三、开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局面的建议  (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列入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教育行政部门要恢复分管劳动教育的机构设置,要组织研究建立劳动教育体系,制定劳动教育指导大纲和国家课程标准,组织人力编写通用的劳動技术教育教材。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行全面督导检查。  (二)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  将劳动技术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学习领域”分离出来,设置独立的学科课程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课时数。  (三)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  抓好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同等对待。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  国家和地方保证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各地可以根据中小学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特点,努力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载体,保证劳动教育应有的场地和空间。还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五)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时数,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具体劳动实践情况的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实现劳动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作为升学、评优重要参考。  (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  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情况督导、考核和评价,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督导评价,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11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对切实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事业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服务生产建设。这一时期,劳动教育作为“国民公德”教育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与新民主主义生产方式相一致的劳动态度,引导民众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入新中国生产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服务思想政治改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基本方针,旨在强化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意识,引导广大知识分子通过劳动改造自我,逐步抛弃资产阶级世界观,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养成。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服务经济建设、思想改造,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逐渐转变为引导学生掌握通用劳动技术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被提了出来。新时代以来,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目标,着力构建全面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和劳动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发出了“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召唤,也向广大青少年提出了“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的殷切期望。教育引导青少年通过劳动和奋斗实现梦想、收获幸福、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可见,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一个从重社会价值到重个体价值,再到重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越来越被认可。  二是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战略意义。加强劳动教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论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基础上,回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新使命和新课题,形成了“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民族复兴”的劳动发展观、“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的劳动教育观,构筑起了以劳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路径。加强劳动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面对产业革命发展大趋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推动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这既需要尖端技术和先进设备,更要有一大批能把蓝图变为现实的能工巧匠。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有助于引导大中小学生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主体,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断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过硬本领、有责任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支持德智体美教育的重要平台,是构建全面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解决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问题的一剂良药。  三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意蕴和深刻内涵。在劳动价值观方面,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劳动态度方面,要格外强化辛勤劳动的意识与态度。“爱劳动”一直是我国劳动教育特别重视培养的基本劳动态度,新时代劳动教育除了继续加强热爱劳动的教育,还要进一步重视辛勤劳动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以之作为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和基础。在劳动品德方面,要特别强调诚实劳动的要求。新时代劳动品德教育要强化诚实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诚实劳动的价值,将其视为实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创造生命里的一切辉煌的必由之路。在劳动知识技能方面,要加强劳动科学知识的教学。例如,大学各专业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知识学习,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也都是明确列入教学计划的劳动技能训练。同时,大学劳动教育还应加强劳动科学的教学,使学生学到分析解决劳动问题的本领,遵守劳动法规、增强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  四是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四个特点。第一,目标的系统性。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个“三位一体”是系统的、一体的,既不能把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解为只是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的教育,忽略对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更不能把劳动教育“窄化”为劳动技能水平培养,忽略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价值观的塑造。第二,实施的贯通性。《意见》突出强调劳动教育要“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明确对各学段学生要进行一体化、贯通式培养。从小学到大学,不仅是学生劳动技能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更应是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变化的过程。大学阶段主要培养的是日后要直接走向社会的“准劳动者”,更应在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深入理解劳动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基本规律,由衷认可并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第三,课程的必要性。《意见》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对普通高校首次提出“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实践或劳动体验,或者只集中在实习实训、实践育人层面。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必须注重加强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上破题出新。第四,推进的时代性。《意见》提出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的新变化”,“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劳动教育在用好传统方式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手段,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新技术,打造劳动教育的“金课”,增强劳动教育的互动性、即时性、趣味性。  五是要在劳动教育中培育青少年在重大危机中“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把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有了“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才能塑造良好的“公共服务意识”,面对重大危机,才能有“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为此,建议劳动教育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有清晰的“出发点”。要更加注重深入全面地讲述劳动内涵、阐释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让青少年更加全面深刻地“明劳动之理”,更加积极主动地“成劳动之善”,更加自觉深入地“扬劳动之美”。二要有明确的“路线图”。注重与思政引领相结合、与习惯养成相结合、与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将劳动教育的理论世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未来的工作世界打通。既要学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奉献精神与创新意识,也要关注身边人、身边事的日常劳动场景。教育和感染青少年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优秀模范的奋斗精神、增强劳动奉献的服务意识,从而形成对“四最”价值观的认同。无论是在普普通通的平凡时刻,还是在面对危机的重大关头,青少年都能够站出来、干出来,有人文精神、家国情怀。三要及时“回头看”。通过对劳动过程的回顾、劳动成果的讲评,让学生能不断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物质收获和精神旨趣;强化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明确只有在依靠自身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有两个因素对于形成学生的道德面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者对他们思想施加的影响”,“孩子们的劳动经验越多,教师的言语对他们的教育作用就越大,劳动在他们精神生活中(在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意志中)所占的地位也越高”。如果我们只注重青少年的劳动体验、劳动实践,不注重在劳动中对他们加强精神提升、情感升华和价值引导,就很容易出现“没有教育的劳动”倾向,这同“没有劳动的教育”一样不妥。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12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据悉,《指导纲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配套文件,主要面向学校,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  《指导纲要》如何阐释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做了哪些细化?将如何解决“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问题?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  劳动教育是什么?  进一步阐明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当前,社会上对什么是劳动教育有不同的理解,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指出,忽视劳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体力劳动,尤其是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指导纲要》重申《意见》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该负责人介绍,劳动教育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根据《指导纲要》,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为: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  《指导纲要》提出,要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同时要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  劳动教育教什么?  主要内容为三类劳动教育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介绍,依据《意见》,《指导纲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做了细化和具体化:一是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二是明确三类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定位;三是明确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和三类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  “各地和学校可以依据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更为具体的劳动教育清单,切实解决劳动教育教什么的问题。”该负责人说。  “与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相比,中小学有自己的特点。”该负责人介绍,《指导纲要》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着重强调了要打好基础、安全适度、开齐课程、讲究方法、家校合作。比如,要注重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的养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内容要求,上好每周一节劳动教育必修课,同时安排必要的课外劳动时间和劳动周活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等。  职业教育方面,《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是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规定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同时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还要求职业院校主动开放实训实习场所、设施设备,为普通中小学和普通高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结合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指导纲要》强调,一是要明确重点,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二是规定载体,要求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其中本科阶段劳动教育必修课不少于32学时,明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组织开展劳动周或劳动月;三是强化服务,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  劳动教育怎么教?  开设劳动必修课,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当前学校中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同时存在。”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说,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水平,必须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为切实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指导纲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途径,包括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个方面。“特别是对劳动教育必修课、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每学年一次的劳动周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该负责人说。  具体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让学生扫地、做家务。”该负责人介绍,《指导纲要》围绕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示范等关键环节,加强对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的具体指导,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切实解决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在评价改革方面,《指导纲要》提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地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这里突出强调要依据劳动教育目标,制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的测评分析。要将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区别开来,分别提出相应要求,同时要改进评价方式手段。”该负责人说。  “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各地和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上,切实予以加强。”该负责人强调,各地和学校要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加强支持保障,对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加强专业研究和指导,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王家源7月15日发自北京)

本文来源:https://www.lzjjdc.com/zongjiejihua/248950/

为您推荐

2024年党支部书记组织生活会发言提纲范文(精选6篇)

组织生活会是指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以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组织生活制度,因此要参会的相关人员要准备好主持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4年党支部书记组织生活会发言提纲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

2024-02-22 14:52:20   2024年党支部书记组织生活会发言提纲怎么写   2020年党支部书记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  

发展对象个人现实表现(通用6篇)

现实表现材料是组织干部工作中经常碰到的一公文形式,对于单位了解一个干部的基本情况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发展对象个人现实表现(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2-22 13:45:31   发展对象个人现实表现情况简短   发展对象个人现实表现情况  

2024年2月党支部会议记录六篇

会议记录是指在会议过程中,由记录人员把会议的组织情况和具体内容记录下来。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4年2月党支部会议记录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2-22 10:22:21   2024年2月党支部会议记录怎么写   2024年2月党支部会议记录范文大全  

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通用6篇)

规定是强调预先(即在行为发生之前)和法律效力,用于法律条文中的决定。规定作动词指对事物的数量,质量或方式,方法等做出具有约束力的决定,比如说:~产品的质量标准 | 不得超过~的日期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2024-02-22 10:06:55   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内容   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个人心得体会  

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表内容集合6篇

组织生活会是指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以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组织生活制度,因此要参会的相关人员要准备好主持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表内容集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

2024-02-21 17:34:15   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表对班子成员的意见   社区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