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问题教学设计]把握问题教学,培养创新求异思维

更新时间:2016-10-09 来源:热点资讯

[把握问题教学设计]把握问题教学,培养创新求异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教学  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

一、问题教学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创新,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思维也永远从问题开始。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问题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创造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英国一位科学家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可见,能不能提出问题是科学发现、科学研究的前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成了老师的专利,回答成了学生的任务,课堂上一问一答,看似热热闹闹,有问有答,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课堂中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成了天经地义,教师只是成为传授知识的一个中介。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学体制,教师从某种程度上成了知识的一种象征,同时教师向学生过多地阐述了所教学知识的权威性,再加上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区别,导致学生不敢向前辈、专家和教师讲授的数学知识质问、发难,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也走入了这样的误区,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只有一个唯一的答案,答得偏离所谓的标准答案,便是错的,更严重的是,当学生的回答从常理上看不合乎逻辑,就扣以“捣乱”,强加批评、责斥,因而学生学会了“答”,学会了迎合教师的答,迎合“标准答案”的答,不会、也不敢问了,严重挫败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可能课前学生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教室,经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后,成为课后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很多教师甚至教研也很少从这样的深层次去分析研究。这样下去,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甚至根本不带问题进教室,这种现状对于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极其不利的。幸好这方面已经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教育部进行的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课纳入必修课,积极推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很好培养和锻炼。
    在国外,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视,他们推行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发现学习”、“探究教学”、“问题教学”、“问题解决”等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更注重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开展问题教学。在此过程中,有意通过创设情景、疑问、故事和矛盾等去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
而问题性教学则要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正所谓课前多“问”,课后“问”多。整节课以问题为中心,不断提出问题、感知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主动得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二、问题教学的意义

    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最佳教学方法之一。问题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性个性和实践能力。“思源于疑”。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常带着怀疑的目光,观察世界,敢于提出问题,从而为科学的发现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创新精神就是力求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进取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百折不挠,实现目标的奋斗精神,它是一种活跃进取的精神状态。生动的问题情境,平等的交流氛围,诱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在教师的诱导下又能去探究出一个个新的问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发现,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心理学认为:只有个性和谐发展,才能造成人的聪明才智的最佳发展。即只有个性获得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才有可能最完善地发展个人的才能。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特色。问题教学的实施为学生创设了施展个性的极好机会,也充分展示了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好奇心强、有恒心、有独立性、有挑战性及一丝不苟等有利于创造的个性品质。它通过教师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这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讨论、探究、交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敢于批判、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过程。同时,同时师生围绕问题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已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说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就能自由与民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地决策与实践,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群体合作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善于吸收对方的新思想,捕捉对方的思想火花,具有与人合作的社交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思维。它是指同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探求不同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在实施问题教学模式时,通过挖掘教材中有创造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寻求多种解答途径,通过分析比较确定最佳方案。创造性思维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在实施问题教学模式时,学生可以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见解,可以标新立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和培养。
    另外实施问题教学还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增大了学习的容量和空间。并且更多地提供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广义的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教学模式的认识。利用问题进行组织教学,可以形成一种或多种教学模式,但决不可以此作为对问题教学的狭义理解。只要在教学中利用问题辅助教学,都可以认定为是问题教学。
    开门见山,提出问题。这是很多教师在探究教学法中常用的思路。教师所提出问题,一方面是要巧妙的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紧密衔接起来,让学生有熟悉感,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从而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适时点拨,探求问题。对于数学知识点的教学,问题无疑也是一个较好的突破口。现行教材所体现的数学知识是经过逻辑加工而形成的演绎体系,其表现形式为:概念、公式、定理、范例与应用。学生一开始往往很难看到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点(如: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分解为若干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使问题能充分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框架结构,运行规律。同时,要注意激励学生踊跃发言,勤于思考,对有根据,错有原因。教师还要时时注意,积极引导,适时点拨,层层剖析,使学生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弄清知识的来成去脉,牢固地掌握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lzjjdc.com/news/3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