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长斑_仍将会长期存在

更新时间:2015-07-13 来源:热点资讯

为什么会长斑_仍将会长期存在

变动特点
  综观两岸贸易发展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发展总体上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大陆对台贸易逆差额与台商在大陆投资同步增长。 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的发展历史显示,对台湾贸易逆差增长与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发展基本呈正比例变动关系。上世纪80年代以来,祖国大陆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加上实施了一系列吸引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大陆逐渐成为台商投资的热土。截止到2002年底,台商在大陆已设立企业55691家,合同台资金额614.7亿美元,实际投入台资金额331.1亿美元,台湾已经成为大陆吸收外资的第五大来源地。随着台商投资的快速增长,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也在迅速增加。从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发展与对台贸易逆差的变动曲线可以看出,两者的变动走势有着较强的趋同性。例如,1993年台商在大陆投资金额增长199%,同期,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的增幅也达到122%,显示出投资增长对贸易发展的带动作用。
  2.大陆对台贸易呈现逆差的产品较为集中。 从大陆对台湾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对台贸易逆差商品主要集中于大陆自台进口的前四大类产品,即机电类商品、塑料橡胶制品、纺织及其制品以及贱金属及其制品,该四类商品的逆差额基本占历年大陆对台贸易逆差总额的90%左右(见表1)。
  3.大陆对台贸易逆差地区主要为沿海四省市。 地缘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是大陆对外贸易发展较为突出的特点。东南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在大陆对外贸易中,每年排名前10位的省市占大陆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0%以上。这些特点在大陆对台贸易中也表现得较为突出。从大陆对台贸易的地区分布来看,沿海四省市即广东省、江苏省、福建省及上海市是大陆对台贸易的集中地。上述四省市自台湾进口额都明显地大于对台出口额,四省市的对台贸易逆差额占大陆对台贸易逆差总额的比重为89.8%。其中,广东省为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地,其对台贸易逆差占大陆对台贸易逆差总额的60.86%,其次为江苏、福建、上海,所占比重分别为11.6%、9.5%、7.87%。除此四省市外,其余省市对台贸易金额都相对小得多,对台贸易逆差也不甚明显。对台贸易逆差主要集中于四省市,缘于上述地区是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主要地区。据台湾方面统计,1991年至2001年,台湾对广东、江苏的投资占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4.31%、36.77%,仅此二省就吸收了台商投资总额的71%。据外经贸部统计,上述地区分别居大陆吸引台商投资排名的前四位。
    大陆对台贸易逆差发展变化特点:与台在大陆投资同步增长;呈现逆差的产品和地区较为集中。
    逆差产生及增长原因
  (一)台湾当局实施限制性大陆经贸政策导致大陆对台贸易形成巨额逆差 在两岸经贸交流中,台湾当局一直实行“宽出严进”的大陆贸易政策,严格限制大陆产品进口。尽管台湾当局对此政策曾进行过多次调整,但到台湾加入世贸组织以前,台湾的10610项进口产品中,仅对大陆开放5640项,占台湾开放商品总数的53.2%。两岸加入WTO后,为应对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及缓解岛内工商界的压力,台湾当局有限度地对大陆经贸政策再次进行调整。2002年2月15日,台湾“经济部”公告开放2058项大陆商品进口,其中包括工业品1223项、农产品835项。至此,台湾允许进口大陆农工产品达7698项,占台湾开放商品总数的72.6%。从形式上看,台湾当局减少了对大陆产品进口限制,但是,由于台湾当局采取的是“台湾优先、适度放宽”的大陆经贸政策,对大陆开放的产品主要是大陆竞争力不强,或岛内需求不大的产品,而大陆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家电、通信、视听、成衣等机电及轻工产品类别则未开放或开放品种较少。另外,与台湾相比,大陆部分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开放幅度较小,迄今仅开放1312项。除对大陆农产品进口实行数量限制外,还对大陆农产品进口范围进行限制,即大宗产品及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允许进入岛内。
  (二)大陆对台湾积极开放的经贸政策使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持续增长 在两岸贸易间接、单向开放的局面下,大陆对台多种优惠贸易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对台湾贸易顺差的形成及发展起了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对大陆对台贸易逆差增长有着重要影响 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带动了两岸贸易强劲增长,同时也加剧了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的持续增加。受两岸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两岸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生产技术水平存在着一定差别。继上世纪80年代台湾产业结构顺利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及技术密集型转型后,90年代中期台湾又基本完成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形成了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进而进入了新经济发展时期。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台资大规模地向海外转移,尤其是向大陆转移的过程中实现的。台湾传统产业及部分高科技产业移至大陆生产,使两岸逐渐形成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产业分工合作格局。在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中,台湾基本处于大部分产业链的中上游环节,其比较优势侧重于产品与技术研发、中高端产品制造及上游原料与零组件生产。由于大陆承接了台湾及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传统产业,高科技产业中的低端生产环节,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大陆已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四)台湾进口需求及其结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陆产品进口 台湾岛内进口贸易增长缓慢,对大陆产品相对需求较小。台湾是一典型的海岛型经济体,受岛内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其经济发展对进口贸易有较大的依存度。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受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大量向海外转移、投资与消费不振、岛内市场狭小等多种因素影响,岛内进口贸易发展较为缓慢。据台湾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以来岛内进口贸易基本维持在1100亿美元左右。从1995年到2001年,岛内进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仅为0.6%。而同期,大陆进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则为11.2%。2001年大陆进口贸易额为2435亿美元,大体相当于台湾当年进口贸易额的两倍。
  从市场需求结构来看,近年来随着岛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台湾进口需求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根据台湾统计,按照贸易产品类别划分,台湾进口产品主要分为资本设备、农工原料及消费品三大类。1995年这三大类产品进口占台湾总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6.3%、72.0%及11.7%,2001年则分别变动为25%、65.7%及9.2%,这一变动趋势表明台湾产业结构的升级及调整,使岛内对机械、电机设备、电子产品及精密仪器等资本设备品进口需求增大,而传统产业外移则使农工原料进口比重下降。近年来,受台湾岛内政局不稳,经济低迷及两岸政治关系恶化等因素影响,岛内消费严重不足,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进而使消费品进口有所减少。由于大陆对台湾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农工原料,部分消费品及部分资本设备,台湾上述产品进口结构的变化,则对大陆扩大对台湾出口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见表2)。
    表1 1996年-2001年大陆对台各类产品贸易额差情况 (单位:百万美元)
  附图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表2 台湾进口结构变动状况 (单位:亿美元)

本文来源:https://www.lzjjdc.com/news/2556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