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野广播剧_广播剧录制的数字化时代

更新时间:2017-05-26 来源:写作交流

撒野广播剧_广播剧录制的数字化时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广播剧录制的沿革,每一步都由科技进步在推动,革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进入21世纪,我们已迎来了数字化录制新纪元。
数字化的录制有DDD之称,D(digital)就是数字化,3D是数字化录音,数字化加工,数字化制版。按3D的要求,我们广播剧的交流、听审,应该告别盘带,录成DAT或者刻成CD,对此广播剧研究会已经提出了要求。有些电台已经部分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无带化的播出,文稿电脑写作,文件网络传递,节目电脑录音,电脑编辑,电脑播出。电台的网站目前虽然规模不大,但几乎各地都有。节目上网和网上广播目前虽然影响不大,但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先进国家已经开始使用数字化的播出,播出的不是调幅、调频之类的模拟信号,而是数字信号,我国自然也在实验,相信实现即在眼前。数字广播的传输可能不再依赖高塔,利用卫星和有线电视的宽带网会更经济更有效更方便。回忆往事,从单声道广播到立体声广播,使广播的品质产生了质的改变,造成了收听的热点。那么数字广播大大地提升了收听的质量,相信能激发起新的收听热点。这是广播生存发展的一个机遇,对此广播人应该有知识准备、理论准备、技术准备和技能的准备。
说起广播剧的表现,中国广播剧起步不算晚,几十年的历史不算短,几代人的努力使广播剧成为一种独立的声音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有精品力作推出。但是和视听艺术相比,仅就声音而言,艺术上大大不如电影。只就音频装备而言,器材大大不如电视。就创作实力来讲,广播剧导演和电视剧导、话剧导演、电影导演就总体而言基本不在一个档次上(个别大导演不在其列)。在声音艺术的层面上比较,广播剧的录制水平大大不如音乐,好的录音棚十有八九为音乐而建造,器材设备十有八九为音乐而设计。因此,广播剧可借鉴的方面很多,赶超的空间是很大的。

再以录制而言。近年电影大片宣传环绕立体声,有的叫5+1,有的叫7+1。它们打破了两声道立体声的模式,让声音环绕起来。所谓5+1声道,就是在影院里有6组音响放音:左前,右前,中置(放置在前方中间,让声音定位更准确),左后,右后,和低音炮(超低音音箱,超低音波长,方向感不明显,放在银幕后面就行。它往往和中置单箱共用一路信号,用电子分频器把超低音分给低音炮,所以不叫6声道,而叫5+1)。7+1就是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左中和右中声道。这样设置的结果是场景打破了银幕的边框,观众置身其间:火车从头顶上开过,四周一片鸟鸣。而超低频让人感觉到震撼,它时而让人舒服,时而让人紧张。现在环绕声不再是影院的专利,普通DVD家庭影院的身价不过四五千元,它的AC3或DTS输出方式已成为一种工业标准。此时我们有没有想过,广播剧也能做这样的实验?一些工作站里支持5+1声道,它在屏幕上给出一个5+1的矩阵,你选中一个声道,用鼠标在矩阵里点点划划,操作不算麻烦。难在哪里?难在没有视觉的拐杖,纯声音表达更难。难在合适的题材、剧本、调度、处理,总之是人才和能力。有人会说,广播的立体声不是这样的,不能播出有什么用?我们讲的是超前,是实验,是拓展艺术空间。历史上是先有立体声设想,再有立体声器材,再有立体声唱片,再有立体声广播。立体声广播包容了单声道,就是播单声道也可以。同样,5+1声道是包容了双声道的工业标准,5+1声道播出双声道也可以。在未来的数字广播、宽带网广播中,要实现多声道并不难,所以定多声道为新的广播制式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无论如何,我们做多声道广播剧的实验,有益于提高广播剧的制作技能和艺术表现力。
说到实验,早在单声道广播的40年代,美国音乐家就进行了立体音乐的实验。他们在场地的四周装上音箱,各个喇叭里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听众体会立体的感觉。正是这类实验启发了工程师,去研发立体声的器材设备,研发立体声的广播,乃至产生了今天的多声道技术。现在多声道已经应用于电影和电脑,我们可以从电影、DVD、三维电子游戏中获得非常新鲜的听觉感觉。而出版系统的广播剧,例如唱片厂发行的儿童广播剧童话故事也已成为广播剧的一股支流。事实上广播剧以5+1声道出版已经没有困难,家庭影院就可以播放。矿藏不要轻易地放弃,林林总总的刺激是不是也激发我们电台干点什么?那么我们的广播剧也可以采用上述加上两个后置音箱的做法,让声音环绕起来。但是可以指出,5+1环绕声不是真三维的,也称线性的环绕。它在上下方向上没有真实的表现,它的上下方位仍是虚拟的,如果有视觉拐杖,那偏差还不那么引人讨厌。同样利用5+1技术,

本文来源:https://www.lzjjdc.com/xiezuoyanjiu/36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