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高新技术产业混合]京、沪、深高新技术产业非制度因素比较分析 ——兼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优劣势

更新时间:2015-09-16 来源:分析指导

[富国高新技术产业混合]京、沪、深高新技术产业非制度因素比较分析 ——兼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优劣势

一、京、沪、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从表1可看出,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三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主要增长点。2000年上海、深圳和北京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下简称“高新产值”)分别以1427亿元、1065亿元和8677亿元列全国前3位。从增长速度看,1999年和2000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2000年增速达到48.7%,高于上海和深圳同期增长速度。在高新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方面,深圳自1999年以来均在40%以上,居全国之首;北京高新产业比重高于上海,居全国第三,但其增幅却是三地中最大的,2000年比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达到37.8%。

  从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高新企业”)发展情况看,北京高新企业数量最多,1999年仅中关村海淀园的高新企业就有4837家,远多于上海(905家)和深圳(142家)。但在企业规模上,北京高新企业的平均规模小,高新企业平均产值不足1600万元,而上海和深圳分别为1.25亿元和5.77亿元(根据《深圳市科技统计要览1991-2000》、《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数据报告2000》和《上海科技进步报告2000》提供数据整理)。北京高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也反映出小企业创业活跃,多数高新企业还处于初创阶段。

  京沪深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鲜明,上海特点是高新产业总量大,比重和增速相对较低,高新企业平均规模较大。高新产业比重低与上海作为传统工业基地,其传统工业产值比重很大有关,但上海传统工业基础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的强劲支持是其它两城市无法相比的。深圳的高新产业总量和增速指标都较高,而且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最高,企业平均规模很大。北京的情况处于两者之间,高新产业总量虽不是最高的,但增速最快,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也迅速提高,成为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决定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扶持能力。在三地中,北京经济的特点是国

表1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及增长率

注: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数据。
资料来源:《深圳市科技统计要览》1991~2000;《深圳第三产业》2001;中国科技统计网站:1999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统计分析。

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总量指标较高,人均指标低。在GDP指标上,上海GDP水平2000年全国排名第一,为4551亿元;北京GDP水平高于深圳,2000年居全国第二位。但在人均GDP指标上,北京人均GDP退居全国第6位,而深圳人均GDP水平跃居第一。2000年三地经济增长速度都在12%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深圳增长最快,北京次之(见表2)。

  从财政能力的比较看,上海、北京和深圳的地方财政收入2000年在全国分居前三位。在人均财政收入上,深圳领先京沪居首位,北京最低,居第3位,可见北京财政能力相对沪深而言稍弱。在财政支出上,尽管北京财政支出只有上海的3/4,但其支出收入比却大于深圳和上海,财政承

表2  三地GDP比较

资料来源:《相关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深圳第三产业》2001。

受的压力相对较大,由此可以预计北京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扶持能力会弱于上海(见表3)。

表3  三地财政收支比较

注:表中未注明年份的均为1999年数据,下同。
资料来源:《相关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

  三、京、沪、深三地科技发展水平

  科技发展水平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因素之一,其中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是评价一个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以科研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等院校为对象,从资金和人员投入两个方面比较三地的科技投入水平,以专利数量、新产品创新能力和技术市场成交额三个指标衡量科技产出水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本文考查的三地科技机构由独立核算的科研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所属技术开发机构和非独立核算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机构构成)。

  (一)科技投入水平

  1.科技经费投入的分布。在三地中,北京科技经费投入总体水平最高,其中绝大部分科技经费投入来自科研机构,而企业研究开发(R&D)支出偏低。1999年北京R&D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17.9%,R&D占本市GDP比重达到了5.59%,远高于上海1.26%,深圳2.23%和全国0.83%的水平,从总体水平上看,北京科技经费在全国是最充足的。

  从各机构的R&D支出来看,北京的科研机构可谓“一枝独秀”,其R&D支出占全市总支出的81%,而企业和高校支出之和还不足16%。相反,深圳则是企业R&D支出占70%。上海居于二者之间,企业略高,占47.6%,科研机构稍次之,占34.6%,高校支出比重高于北京(见表4)。总的来看,北京企业R&D支出比重在三地中最低,仅占6.1%,与上海和深圳相差很大。

  在反映科技经费投入密度的人均科技经费指标上,北京人均科技经费12万余元,其中科研机构投入密度最大,人均经费近16万元,远高于企业(7万元)和高校(5.8万元)。上海人均经费略低于北京,其中企业和科研机构经费投入密度基本相当,分别为12.49和12.39万元。深圳的人均经费总体水平最少,仅有北京的1/3强,但企业经费密度却是三地中最高的,为13.93万元。从企业角度看,北京企业经费密度是三地中最低的,分别比上海和深圳企业少5.42万元  和6.86万元(见表5)。

表4  三地科技投入比较

注:①深圳数据为科技经费筹集总额。
②三种研发机构所占比例之和不为100%。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相关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

表5  人均科技活动经费占有量(万元/人)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深圳统计信息年鉴》2000年。

  2.科技人员的分布。科技人员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投入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在此采用科技人员密度这一相对指标进行比较。北京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有280名科技人员,科技人员密度高于上海而低于深圳。在科技人员的分布上,北京有约60%的科技人员集中于科研机构,而上海的这一比例仅有30%左右。北京企业所占比重仅有约20%,而上海和深圳的科技人员分别有50%和90%集中于企业。科技人员的分布在1998和1999两年有所变化,北京科研机构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61.44%下降到1999年的59.56%,企业和高校中的科技人员比重分别增加了1.8和0.09个百分点。上海企业比重

本文来源:https://www.lzjjdc.com/lingdaojianghua/2659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