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心得

更新时间:2023-02-20 来源:汇报材料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心得范文(通用5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心得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心得

【摘要】2018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存在一些纰漏,这些纰漏主要归为两类:一类是文字方面的,一类是内容方面的。这篇文章对这些纰漏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做出供参考的修改。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纰漏

【Abstract】TherearesomeerrorsinAnIntroductiontoMaoZedongThoughtandtheTheoreticalSystem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2018edition,whichmaybeclassifiedintotwocategorie:onewithwriting,andtheotherwithcontents.Inthispaper,theseerrorsarefoundout,analyzedandrevisedforreference.

【Keywords】MaoZedongThought;theTheoreticalSystemof 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Error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5-0004-02

本文标题所说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领导下组织编写的“马工程”教材,简称《毛中特概论》。2018年上半年我承担《毛中特概论》的教学,4月下旬开始使用2018年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2018年版教材存在一些纰漏,这些纰漏主要可归为两类:一类是文字方面的,一类是内容方面的。在此,以这些纰漏在教材中的出处的页码先后为序,我把它们梳理一下,同时作相应分析,做出供参考的修改,以期与同仁或读者商榷,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行文上的纰漏

1.“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前言p.III)①“人民民主”对应“封建专制”;为与“封建专制政治”相对应,“人民民主”后面应加上“政治”。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前言p.V)按照中共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长期”前面加上“必须”。

3.“十月革命……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p.21)从引文要表达的意思看,也为保持行文前后对应,“属于新的”后面加上“世界”。

4.“在党的幼年时期,由于缺乏领导革命的实践经验,加之理论上的不成熟,在革命的领导权、武装斗争、革命道路等问题上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p.23)句子缺主语,应在“在革命的领导权”前面加上“党”。

5.“……地主階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彻底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组织起强大的革命队伍,就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p.25-26)句子念不通,应将“组织”前面的逗号改为顿号,或者在“组织”前面加上“就不能”,保留它前面的逗号。

6.“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使其……成为中国社会里比较最有觉悟的阶级,从而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p.28)“比较”与“最”不能兼用;从内容上看,应将“比较”删除。

7.“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一开始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后来又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后果。”(p.69)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最后的单句的主语不是“斯大林”,而是前面所说的情况,应在“在实践中”前面加上“这”。

8.“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包括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等等。”(p.71)这段引文存在两处纰漏:(1)为保持行文前后一致,“政府”后面的“和”改为“同”。(2)矛盾的双方一般是同类或同层次的事物,所以最后这对矛盾应改写为“国家机关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工作人员同群众之间的矛盾”。

9.“这一时期,正值我们党的队伍进入整体性交接的关键时刻,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p.121)从上下文看,“这一时期”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时期。“党的队伍”指全体党员。“这一时期”,全体党员不可能“进入整体性交接的关键时期”。根据它后面一句话的意思,应在“队伍”前面加上“领导干部”。

10.“尽管党的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但在一些党员和干部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僵化、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组织涣散和腐败现象。”(p.121)干部包括党员干部和非党员干部。从“党的干部队伍”这个词看,这句话的“干部”是指“党员干部”;因此,“干部”前的“和”是多余的,应删除。

11.“在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中,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p.121)这句话缺乏主语,从文意看,应在“团结”前面加上“党”。

12.“建设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p.136)显然,应在“民族区域自治”后面加上“制度”,并将句子前面两个逗号改为顿号(第二个逗号也可改为“和”)。 13.“科学发展观……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p.168)这段引文的纰漏是标点问题。当有两个层次的罗列时,一般第一个层次用逗号,第二个层次用顿号。据此,句子改为:“科学发展观……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14.“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p.170)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最后一个单句缺乏主语,应在“彰显”前面加上“这些成就”。另外,前面三个逗号改为分号更恰当。

15.“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197)这是主从复句,从句又是并列复句。从句缺乏主语,应在“通过”前面加上“中华民族”之类的词。

16.“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制度更加完善,……”(p.204)显然,“人民代表大会”后面漏掉“制度”,应补上。

17.“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p.205)这段引文是一个小标题,动宾搭配不当,应在“建成”前面加上“实现”。

18.“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p.211)从它的罗列可以看出,“评价”、“考核”后面落下“体系”,应添上。

19.“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p.213)句子动宾搭配不当,应在“发展”后面加上“模式”之类的词。

二、内容上的纰漏

1.“……中国革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以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前言p.II)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两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与“主观主义”不是同一逻辑层次的概念,不宜并列;这里,或者把“教条主义”删除,或者把“主观主义”改为“经验主义”。

2.“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前言p.II)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个阶段,因此,句中的“发生在”宜改为“始于”。

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p.4)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没有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句中“基本”可改为“萌芽”。

4.“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p.21)在这一句的下一页,教材说“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p.22)两句话中的“中国革命”含义不一样,为避免歧义,宜把前一句中的“中国革命”改为“中国近代革命”。

5.“1956年底,……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p.59)鉴于我国西藏1965年完成民主改革,1976年才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句中“结束”前宜加上“基本”。

6.“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p.59)这里“人民代表大会”后面显然漏掉一个“制”字。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些错误,……”(p.89)这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在逻辑层次上讲不通,通常的说法是,中共中央或党中央领导全党。邓小平是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这是定论。因此,“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宜改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

8.“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p.114)这里,“邓小平理论”后面三个“坚持”的内容是以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为序的。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因此,宜将“思想路线”前面的“马克思主义”改为“实事求是”。

9.“科学的本质是创新”(p.127)这里宜改为“科学的本质是真理,技术的本质是创新。”科学的灵魂是真理;真理的内容不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发明出来的,而是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的,但要靠人们去发现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技术则是人们根据需要发明、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的。

10.“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并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p.150-151)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被写入党章,但没有被列为指导思想,而是在党的十八大被列为指导思想的。根据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应改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必然结论,……”(p.167)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思想理论,而“结论”是指某一具体的判断或论断。所以,这里的“结论”宜改为“成果”或“结果”之类的词。

12.“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p.167)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般讲生产方式(或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引文中的“基础”应改为“最终决定力量”。

1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彰显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是当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p.189)句中“科学”含义不明确,从文意看,宜将“科学”改为“马克思主义”。

14.“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p.213)根据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句中的“2035”应改为“2030”。

15.“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我国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p.256)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因此,应在“宪法”前加上“1982年”。

以上纰漏,仅仅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的,也许还有我没发现的。我对上述纰漏的梳理、分析和修改,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注释:

①凡引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引文,其所在页码标在引文后的小括号内。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本书编写组,编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6版.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3]《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M].冯契,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篇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心得

今天是历史的承继与发展,又是历史积淀和时代精神的融汇与光大。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今天,我们需要深入地思索一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从毛泽东思想发展而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从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吸取了哪些有当代价值的养料?这里,仅提出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曾经成功地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照搬别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不行,只有走自己的道路。这以后,中国逐步探索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样是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的。说起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1956年。其实在此之前,这种探索就已经开始了。其成果具体地体现在1954年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里,体现在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所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里。

例如,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不仅明确了共和国的性质,而且从根本制度上把有别于苏联苏维埃大会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起来了。

再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早在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规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据周恩来在关于共同纲领草案的报告中说:“在讨论中曾经出现过两种其他的想法:第一种以为等到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就再不需要人民政协这样的组织了;第二种以为由于各党派这样团结一致,推动新民主主义很快地发展,党派的存在就不会很久了。后来大家在讨论中认为这两种想法是不恰当的,因为他们不合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和新中国一起诞生,并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延续下来,成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

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这就把有别于苏联联邦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根本上确立起来。

以上这些,都是同当时苏联等社会主义各国相比独具特色、富有创造性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制度结晶。

当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主要是参照苏联的制度设计建立起来的。我们后来所说“受苏联模式的严重影响”,主要是指这方面的情况。即便如此,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起来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仍然含有某些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创造。例如,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工商企业除了国营的以外还有公私合营的,农业搞的是集体所有制性质的生产合作社,无论工商业还是农业,都没有搞苏联那样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在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大计划、小自由”,而没有像苏联那样从上到下一概统得过死。

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引以为骄傲的一年。正是这一年,在毛泽东提出的“以苏为鉴”的思想指引下,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其一,就是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其二,就是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这两项成果,是紧密联系着的。前者为后者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后者则对前者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挥。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为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作了哪些思想准备呢?《论十大关系》首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个基本方针的指导下,又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新方针。《论十大关系》从受苏联影响最大的经济建设破题,十大关系中有六项都是有关经济问题的。在这篇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方针是: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重点发展重工业,同时也要加大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例;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沿海工业的作用;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上,要下决心降低国防费用的比例,多搞经济建设;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上,中央和省市要给工厂一定的权力,允许工厂有一定的独立性,要统筹兼顾,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论十大关系》还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方针。这就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巩固各民族团结;在党和非党的关系上,要坚持多党合作,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上,社会的镇反要少捉少杀,机关的肃反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在是非关系上,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这些思想,后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里,又有新的阐发。在讨论《论十大关系》期间,毛泽东受到发言者的启发,还概括提出了领导科学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他明确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这样,在中共八大召开之前,从建设指导思想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都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为制定中共八大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明确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既集中体现了《论十大关系》的探索成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具体说来,中共八大路线对《论十大关系》作了哪些重要的补充和发展呢?

第一,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政策,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来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

第二,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大会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必须把各项计划指标放在既积极而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既要充分估计到各种有利条件,反对那种看不到各种潜在力量、低估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右倾保守的偏向;又要充分估计到各种不利的因素和可能发生的困难,反对那种缺乏实际根据、不考虑可能条件、不注意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急躁冒进的偏向。” 在刘少奇所作的政治报告里,还提出“我们应当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工业化建设目标。

第三,着重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

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里,深刻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新情况新变化,强调坚持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意义,提醒全党不断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提醒全党加强集体领导、反对各种形式的个人突出和个人崇拜;强调坚持党的团结和统一,提醒全党反对各种破坏团结和统一的行为。

第四,进一步阐述了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方向。

刘少奇在政治报告里提出:“我们的国家制度是高度的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的结合。”“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在此之前,周恩来还提出“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思想。 为了发展党内民主,中共八大作出一项重要决定:“党中央委员会在党章草案中,决定采取一项根本的改革,就是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多少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样。”“我们相信,这种改革,必然可以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的发展。”

第五,对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提出了若干重要的、富有远见的设想。

在这些设想中,最值得提及的是陈云在题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中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他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至于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我国的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他认为,这种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市场,而是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

历史证明,中共八大路线是正确的。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的拨乱反正,就指导思想来说,实际上就是恢复党的八大正确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如此,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探索并未就此止步。又过了半年,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推向新的高度。这一新的突破,是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规律的认识开始的。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规律取得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第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学说,深入剖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状况,并吸取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的严重教训,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上,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毛泽东第一个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但普遍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且正是这些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这样,毛泽东把对立统一规律这个宇宙的根本规律贯彻到底,为社会主义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找到了动力,赢得了主动。

第二,在现实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找出最具有本质特征和影响全局的矛盾,进一步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分为劳动人民之间和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之间两种情况,前者是非对抗性的,后者除了对抗性的一面,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和自我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他还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

第三,根据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积极表现,提出了“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般地属于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的论断,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奠定了新的理论依据。把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把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是空前的。

第四,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指导,提出了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毛泽东指出: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完全结束,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方面的思想斗争,而且大量地属于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如人民内部存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等等。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判断人们的言论和行动的是非标准,即六条政治标准,并指出,在这六条政治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这两条。

第五,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其中包括:“有反必肃,有错必纠”的方针,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勤俭建国方针,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多党合作方针,等等。

第六,提出并论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在充分肯定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同时,强调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此之前,毛泽东在1956年下半年,还提出了“我们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思想。

总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无论对中共八大确定的政治路线,还是对其确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具体方针,都有重要补充和重大发展,特别是从理论上使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了,集中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八大后继续探索取得的积极成果。

1957年下半年以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进入了曲折发展的时期。

这期间,既犯了经济上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如“大跃进”),又犯了政治上混淆两类矛盾、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如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但是,痛定思过。在觉察、纠正和反思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并没有就此止步,而且还在发展。如果说,前一段的探索成果主要是源于总结成功经验的话,那末,后来的探索成果则是对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

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泽东等从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中总结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主要有:

第一,重新端正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路线,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大跃进”搞乱了人们的思想,败坏了党的作风,唯意志论的瞎指挥和浮夸风盛行。三年严重困难,使全党同志猛醒过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在1960年底至1961年初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大声疾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出要使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这次会后,他亲自指导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和广东农村。这次调查的成果,对于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迅速恢复农村经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1961年3月召开的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印发了失而复得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这篇文章对于全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调查研究,推动极大。他还提出两个一定要:“一定要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贯彻群众路线。” 在他的督促和带领下,一时间在全党形成了一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的风气。

在调查研究中,毛泽东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还知之不深,因此深感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他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1963年11月,毛泽东提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对真理标准问题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最经典的概括。

第二,从理论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划分阶段的问题,作出中国正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重要论断。

超越阶段,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理论根源。第一次郑州会议以后,逐步划清了公社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明确了现在所处的阶段仍然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但是,社会主义社会要不要划分阶段,当前究竟处在社会主义的哪一个发展阶段,对这两个问题并没有搞清楚。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里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初步确认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重要收获。

第三,提出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为社会主义服务。

长期以来,包括苏联在内,对于社会主义社会还要不要商品生产、还能不能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问题,一直搞不清楚。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更是刮起了一股取消商品生产的风。针对这个问题,1958年11月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明确指出:“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他提出,要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后来他又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第四,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以农、轻、重为序,进一步发展了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959年7月,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前期提出:“过去安排是重、轻、农,这个次序要反一下,现在是否提农、轻、重?”“过去是重、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为农、轻、重、交、商。这样提还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核心,是“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 从以重工业为中心、农轻重并举到以农轻重为序,这是对中国工业化道路认识上的重要发展。

第五,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注意搞好综合平衡。

在“大跃进”中,由于片面追求完成不切实际的钢产量指标,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1959年6月毛泽东在同外国来宾的谈话中提出:“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比如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钢、铁等种种东西,缺一样就不能综合平衡。” 他在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指出:“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搞平衡。说了两条腿走路、并举,实际上还是没有兼顾。在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才能有群众路线。”还说:“有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

1964年5月,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划委员会领导小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设想的汇报时指出:“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要从我们这些人的寿命来考虑事情,要按客观规律来办事。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财政收入你们不要打得太满了,打满了危险!过去我们吃过亏,把收入打得满满的,把基本建设战线拖得长长的。”“要把基础工业适当搞上去,其他方面不能太多,要相适应。”

第六,在系统总结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领导全党制定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条例,初步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具体政策。

毛泽东认为:“有了总路线还不够,还必须在总路线指导之下,在工、农、商、学、兵、政、党各个方面,有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 这是纠正错误、战胜困难的需要,更是深入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需要。毛泽东率先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这以后,在邓小平等同志的主持下,先后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等工作条例,形成了一个制定各行各业工作条例的高潮。

毛泽东把这次制定各方面的工作条例看作是系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探索经济建设规律的一次尝试,他提出要求说:“在总路线指导之下,制定一整套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必须通过从群众中来的方法,通过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作历史的考察,才能找出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规律,才能制定适合情况的各种条例。这件事很重要,请同志们注意到这点。”

第七,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制定了两步走战略。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

按照原来的估计,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国家,大概需要五十年时间。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又作出一个新的估计:“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从五十年推迟到一百年,这不仅是时间上的调整,也是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调整,变得比较稳妥,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

在中共八大上,曾经提出要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奋斗目标。到了1963年,在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第三个五年计划时,周恩来提出:“国民经济体系不仅包括工业,而且包括农业、商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国防各个方面。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只提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苏联就是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了。”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郑重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审阅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毛泽东加写了一段话,比较系统地概括了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行赶超战略的基本思路:“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在这里,毛泽东把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作为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是很有眼光的。1963年12月,他在听取聂荣臻关于十年科学技术规划的汇报时,还提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实际上,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就已经开始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又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过近十年的曲折探索和曲折反复,中国共产党人才终于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最高成果,也是建国以来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

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相适应,毛泽东还提出:“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需要交换”。 他还指出:“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

以上,我们分了三个阶段简要回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着重回顾了探索取得的积极思想成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正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同所有伟大的思想家一样,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也具有时代的和历史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尽管提出了要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任务,体现了理论创新上的高度自觉,并且在许多方面开始具有自己的特点,但从经济体制上说未能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的制约,而那些具有中国特点的制度也因为不断受到“左”的冲击,或者未能继续完善,或者未能很好坚持;其二,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倾向开始发展,中共八大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被根本动摇,此后几经反复,终于在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后,使“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演变成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毛泽东也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力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包括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错误,但他始终无力完成从根本上纠正自身的错误。根本实现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转折,就历史地落在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肩上,由此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在总结和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可以说,恢复、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在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中,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重新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是邓小平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掀起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锐利武器。

“文化大革命”十年,人们思想受到极左思潮的严重束缚,出现了万马齐喑的不正常局面。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这给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转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精神为之一振。然而,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却出现了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的思想阻碍。“两个凡是”,既是说“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可能根本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就不可能使党的指导思想重新回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上来。

“文化大革命”不仅搞乱了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搞乱了人们的思想。那时,一提起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指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这些错误论点,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也从根本上背离了毛泽东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积极成果,背离了中共八大路线。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正是从重新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恢复中共八大正确路线,重新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开始的。因此,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问题。 随后,邓小平等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使这次大讨论成为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由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出发,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序幕。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该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对待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

这里,邓小平着重批评的是那种不顾时间、地点、条件变化而照搬套用毛泽东的个别词句的思想僵化倾向,强调“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

随后,邓小平在讲话中更点明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他说:“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所谓按既定方针办,就是按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方针办。” “我们现在讲拨乱反正,就是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的“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方面。不分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就不可能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这样,历史发展提出了什么是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问题。

那末,什么是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答案只有一个: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明确指出:“凡是毛泽东同志圈阅的文件都不能动,凡是毛泽东同志做过的、说过的都不能动。这是不是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不是!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嘛!毛泽东思想也要发展嘛!否则就会僵化嘛!所谓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也是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对这样的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

正如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中指出的那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总之,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完成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迎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转折过程中,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成为邓小平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成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导。

二、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邓小平继往开来,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团结一致开创新局面的中心环节。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建国以来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的过程中,正确地总结历史与更好地开辟未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解决了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样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 ,由此奠定了他的两大历史性贡献。 “一个是领导全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坚持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另一个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订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党在经济、政治、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

邓小平是怎样成功地破解总结历史与开辟未来这道难题的呢?1979年11月至1981年6月,在邓小平的亲自主持下,中共中央集中全党的意志和智慧,用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决议》还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邓小平在主持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期间,从1980年3月至1981年6月多次就决议稿的起草和修改发表指导性意见。从这些意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邓小平是如何紧紧把握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一中心环节,将总结历史与开辟未来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首先,邓小平明确了第二个历史决议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及其根本目的。他指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也就是说,核心是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目的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明确表示:“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 他还指出:“不把毛泽东思想,即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应该作为我们今后工作指南的东西,写到决议里去,我们过去和今后进行的革命、建设的份量,它的历史意义,都要削弱。不写或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

其次,要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就必须指出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必须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严格区分开来。

如何对待毛泽东的晚年错误,邓小平确立了一个原则,叫作“恰如其分”。什么是恰如其分呢?在同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对毛主席一生的功过作客观的评价。我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讲毛主席后期的错误。” 这一思想在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理论,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

重温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这一大段论述,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历史的发展的确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直至今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一直存在着第二个历史决议所指出的这两种错误倾向。排除“左”的和右的思想倾向的干扰,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始终是党的理论创新中既坚持一脉相承、又坚持与时俱进的基本课题。邓小平在这一方面为全党作出了表率,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正是在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二个历史决议在其第八部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中申明:“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但是它的主要点,已经可以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得到基本的总结。” 在第二个历史决议提出的关于“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的十条经验中,既坚持了中共八大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论断,又强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既坚持了“正处”学说中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状况的正确论断,又强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的改革思想;既坚持了中共八大以来关于治党治国治军和民族国防外交的正确方针,又强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等重要论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为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总之,它既是恢复和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结果,又是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产物。而后来被称作邓小平理论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雏型,已经在这其中孕育而生了。总结历史与开辟未来,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一次找到了交汇点。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正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由此开始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征程。正因为如此,薄一波把这一历史过程称作“始于毛,成于邓”。

三、系统阐发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成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石。

要写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要把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今后还要继续贯彻执行的内容,用比较概括的语言写出来,这是邓小平在主持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时十分明确地提出来的。 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为今后的探索和创新提供一个全党公认的思想基础,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恢复毛泽东思想,坚持毛泽东思想,以至还要发展毛泽东思想,在这些方面,他都提供了一个基础。要把这些思想充分地表达出来。”

自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正式提出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作过两次郑重的概括。

第一次是1945年5月中共七大上,由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里提出的。报告把毛泽东思想称作“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从他的宇宙观以至他的工作作风,乃是发展着与完善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乃是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

报告把毛泽东思想概括为九个方面,即:毛泽东关于现代世界情况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文化的理论与政策等。并称:“这些理论与政策,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中共七大对毛泽东思想的这次阐发和概括,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主持下进行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做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概括。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在这个定义当中,除了继续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之外,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两点新内容。第一,强调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从而对毛泽东的思想观点、言论著述作了科学的区分,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内容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经过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第二,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中共许多卓越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毛泽东的科学著作同样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这告诉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就必须破除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沿着毛泽东开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续探索,继续前进。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主要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六个方面”和“三个活的灵魂”。第二个历史决议把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概括为六个方面:(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4)关于政策和策略;(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6)关于党的建设。第二个历史决议还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决议把这三个活的灵魂称之为“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成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共同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是集中反映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关系的最本质的方面。

以上三个方面的概括,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界定,把毛泽东思想同偏离毛泽东思想科学轨道的错误论点严格区别开来,把毛泽东思想同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保证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方向;第二,通过总结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概括提出“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按: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重要论断,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第三,通过阐发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供了基本遵循,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科学概括,更成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以上这些,使邓小平理论从创立之时起就同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紧密联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是从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历史地位的系统阐发中,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启了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体系的伟大进程。

四、在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从毛泽东思想中不断地吸取了丰富的思想养料。

在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同时,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怎样把毛泽东等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邓小平对此回答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哪些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呢?例如,废除领导职务在事实上存在的“终身制”,是邓小平的一大贡献。而这个问题,在准备召开中共八大时,就由毛泽东提了出来。他表示:“我是准备了的,就是到适当的时候就不当主席了,请求同志们委我一个名誉主席。” 在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里专门规定:“ 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 但这些设想后来没有实行。邓小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我多年来就意识到这个问题。” 他身体力行,始终使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设想成为现实。

又譬如,对外开放的设想。实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人就在考虑如何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对华封锁禁运,毛泽东还提出:“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需要交换。” 后来的发展,走了十分曲折的路。邓小平对此总结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 由此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

哪些是“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呢?例证之一,是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 “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他还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

例证之二,是关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和论点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从中得到的结论是:“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吃一堑长一智。邓小平也是过来人。正因为如此,他对毛泽东探索中的成败得失有着切身体验和深刻反思。正如他多次强调的那样,“‘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

“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只是可以说,也是好心犯的错误”。

哪些是“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呢?例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前面已经提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了说明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特意引用了毛泽东的一段振聋发聩的论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 毛泽东是破除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典范。但到了他的晚年,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设想和论点的教条和误解,并陷入了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的迷误。邓小平既发扬了毛泽东一贯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又从根本上纠正了对毛泽东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的错误倾向,使党和国家继续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还譬如,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这也是毛泽东为党和国家亲手创立的组织原则。1957年,他还提出设想:“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同样出现了曲折。毛泽东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之一,便是“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 邓小平十分中肯地指出:“由于胜利,他不够谨慎了,在他晚年有些不健康的因素、不健康的思想逐渐露头,主要是一些‘左’的思想。有相当部分违背了他原来的思想,违背了他原来十分好的正确主张,包括他的工作作风。这时,他接触实际少了。他在生前没有把过去良好的作风,比如说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很好地贯彻下去,没有制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这不仅是毛泽东同志本人的缺点,我们这些老一辈的革命家,包括我,也是有责任的。” 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样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重要讲话里,在大声疾呼恢复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突出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强调“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强调毛泽东当年提出的民主政治发展目标。

一个恢复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个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从思想路线上和政治制度上保证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起来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落实,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体系的确立和不断发展。

又譬如,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获得了成功。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形成了有利于发挥农民互助合作和个体劳动两种积极性的农业生产初级社和高级社形式。实践证明,这既符合农业的生产特点和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方式,也同中国农业劳动力的整体水平相适应,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合作组织的优越性,是一种在当时比较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后来,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偏差,错误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使这一探索方向被打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积极支持以“统分结合”为特征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后来,他总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以来的发展历程,又提出了“两个飞跃”的设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在恢复、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恢复、坚持。正是在这一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把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的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处在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到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中共八大路线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四个现代化到确定现代化建设的小康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从“一纲四目”到“一国两制”,等等,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描绘出一条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发展脉络。这个发展脉络,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展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过程,从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也就是在新时期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过程。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怎样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并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对于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建设,无论是作为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还是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都极为关注。

1956年9月,毛泽东在选举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之前曾经表示:“中央委员会中应该有许多工程师,许多科学家。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我看还是一个政治中央委员会,还不是一个科学中央委员会。所以,有人怀疑我们党能领导科学工作、能领导卫生工作,也是有一部分道理的,因为你就是不晓得,你就是不懂。现在我们这个中央的确有这个缺点,没有多少科学家,没有多少专家。”1989年9月,邓小平在决定退休之前,对新一届领导班子交待说:“我希望你们给国际国内树立一个好的形象,一个安定团结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安定团结的榜样。我们是一个大国,只要我们的领导很稳定又很坚定,那末谁也拿中国没有办法。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领导集体,这点请你们特别注意。”

事实证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不负众望,勇敢地担负起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重任,勇敢地担负起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创新的历史重任。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既是时代发展和人民实践的必然,也是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必然。

正如中共十七大报告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具体来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怎样从毛泽东思想那里吸取智慧和养料,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呢?

首先来看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最基础、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毛泽东则把这一基本观点运用于判断政党作用性质的标准,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又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革命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加以改变,把经济制度加以改变,把政府、意识形态、法律、政治、文化、艺术这些上层建筑加以改变,但目的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一个新的生产关系,而在于发展生产。”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 这使我们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认识,深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层次。

邓小平在纠正了偏离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错误以后,更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力标准”。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上述论断的运用和阐发。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由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提出了必须通过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根本任务。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再来看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影响和反作用。那末,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怎样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呢?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了这个问题,指出:“中国自从发生了资本主义经济以来,中国社会就逐渐改变了性质,它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变成了半封建社会,虽然封建经济还是占优势。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对于封建经济说来,它是新经济。同这种资本主义新经济同时发生和发展着的新政治力量,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政治力量。而在观念形态上作为这种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之反映并为它们服务的东西,就是新文化。没有资本主义经济,没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没有这些阶级的政治力量,所谓新的观念形态,所谓新文化,是无从发生的。”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五四运动的优良传统,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先进文化大军,成为推翻三座大山、创建新中国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庄严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同时,向全世界昭告:“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多次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并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的指导方针。他坚信:“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

邓小平在纠正了排斥知识分子、严重破坏“双百”方针的错误以后,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正确论断,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上述论断的运用和阐发。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由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出发,提出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战略任务,以迎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最后来看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不谋求一己的私利,而把解放全人类从而最后是无产阶级自己得到解放作为自己的使命。从这一原理出发,毛泽东培育并深刻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及作风,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 还说:“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在执政以后千万不要脱离人民群众,郑重地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一告诫,至今仍然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艰苦奋斗的精神源泉。

在纠正“大跃进”失误的过程中,毛泽东痛定思过,指出:“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 他还强调:“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人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在领导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邓小平在着力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大力恢复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他说:“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

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多次表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 他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总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上述论断的运用和阐发。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特征。江泽民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如何从毛泽东思想中吸取理论创新的养料。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贯通其中的主线,这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观点来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上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脉络。正如中共十五大报告在论述创立邓小平理论的成功经验时所归结的那样:“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是在螺旋式发展中的继承,是在跨越式发展中的继承。正如胡锦涛所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又是怎样从毛泽东思想中吸取智慧和养料,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呢?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义,指明了它的思想渊源、理论意义、指导地位。

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科学发展观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是客观实践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不断发展的需要。

第一,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来看。

发展,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生命线。因此,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此都作了不懈的探索,科学发展观就是建立在这一探索的基础之上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候,那时讲发展,主要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中共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必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提出并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后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失误。但是上述思想并没有过时,直至今日,始终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科学论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讲发展,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突出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突出强调一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突出强调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都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奠基性贡献。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所讲的发展,是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强调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是强调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些发展和变化,既是发展的阶段、发展的难题、发展的任务发生重大阶段性变化所使然,也是认识不断深入、不断发展所使然。然而,无论如何发展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为基本问题,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精神状态,这些关于发展的基本原则始终没有改变。

第二,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来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毛泽东培育起来的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以人为本则是这一根本宗旨在发展理念上的贯彻和体现。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人民尽可能地克制自身的消费,从极其有限的物力和财力中节约出尽可能多的力量来集中发展基础工业。即便在这种条件下,毛泽东等领导人仍然十分关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明,农业不发展,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经他提出、周恩来概括,还形成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在一个社会生产力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里,保证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更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基本目的,在短短20多年里实现了人民生活从初步解决温饱到总体实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发展的重要时刻,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就是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之,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建设方针,到人民生活实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再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清晰地勾画出从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发展的论述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发展脉络。这条脉络本身,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奋斗历程的缩影。

第三,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来看。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之点。在毛泽东等探索的时期,尽管没有也不可能立即概括提出这些思想,但是仍然提出了若干带有思想先驱性质的重要论断。

中共八大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通过纠正“大跃进”的失误,毛泽东认真听取了陈云的意见,强调:“在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才能有群众路线。” 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期间,他还提出:“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 他也看到了经济建设同保护自然的关系,指出:“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 他还看到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压力,提出:“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我们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人,这是世界上各国都没有的。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发展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邓小平早有所预见,指出:“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科学发展观所要着重解决的,主要是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以后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也对以往在发展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和概括。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既吸取了毛泽东等探索中提出的综合平衡等重要论断,也吸取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地区平衡发展、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重要发展思路。

第四,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来看。

统筹兼顾作为一项基本方针,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的。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立足点,是中国拥有占世界总数四分之一的人口,人口总量达到六亿五千万这一基本国情。毛泽东说:“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决不可以嫌人多,嫌人落后,嫌事情麻烦难办,推出门外了事。” 统筹兼顾,也包括分配问题。他说:“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 当时提出统筹兼顾方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由此出发,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了若干个“并举”,例如发展农业与发展工业并举、中央积极性与地方积极性并举、大型项目与中小型项目并举等等,又叫作“两条腿走路”。可见,毛泽东提出的统筹兼顾方针,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在建设和发展问题上的运用。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处于历史机遇期、发展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发展遇到的问题和矛盾的两难特征日益显著。正如中共十七大报告分析的那样:“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要解决这些两难特征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就必须更加自觉地在指导和推动发展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就必须在新的发展阶段提高运用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根本方法。这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科学发展的实现,必然会推动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都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都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实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夙愿——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康庄大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四、历史的启示

自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便揭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便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一历史进程,至今仍在继续,而且正在继续显示出它的强大生机和活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相互衔接的两条发展道路,其一是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其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中有两大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思想的发展总是前后接续、螺旋式上升的,这种特征无非是客观实践发展前后接续、螺旋式发展在观念上的反映与提炼。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真理的基本原理,总要依托新的思想载体、新的实现方式,才能实现自身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永葆其当代价值。失去了新的思想载体,找不到新的实现方式,再好的理论也无法同发展着的实践相结合,它的生命力也就停止了。毛泽东所说,我们需要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既没有凭空发展,更没有静止不变。毛泽东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真理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发展,越走越宽广,但它的诞生并没有宣告毛泽东思想当代生命力的结束,恰好相反,它以自身的蓬勃发展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并使毛泽东思想的真理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蓬勃发展中得以延续和传承。就是这样,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结成了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紧密关系。理论成果、理论体系之间存在着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历史不会重复,但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为思想的相互吸收借鉴提供了必要和可能。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在反对“左”右倾思潮的过程中产生的,都有着共同的思想路线,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是在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基本国情,努力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都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特别是认识论基础,这主要就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群众路线;就建设而言,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坚持共同的基本原则,即经济建设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政治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文化建设上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社会建设上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等等。看不到这些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本质特征,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看作是同毛泽东思想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是只从表面看问题,是方法论上的短视。看不到思想之间在发展中的吸收借鉴与交汇融合,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毫不相干,甚至以为是互相矛盾,这是只会孤立地看问题,是认识论上的片面。看不到时代主题和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已经使毛泽东思想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出现了新的质的飞跃,进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阶段,这是只会静止地看问题,是辩证法上的缺失。(以上三句话改作:看不到这些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本质特征,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看作是同毛泽东思想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就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看不到思想之间在发展中的吸收借鉴与交汇融合,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毫不相干,甚至以为是互相矛盾,这实际上是在孤立地看问题。看不到时代主题和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已经使毛泽东思想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出现了新的质的飞跃,进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阶段,这实际上是在静止地看问题。)我们在解读当代文献之时,不仅要着眼于其中提出了哪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而且还要着眼于其中重申了哪些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基本论断。只有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看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能很好地把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之中凝结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史上前后接续、继承发展、与时俱进、高度统一的恢宏理论大厦。这是一座随着实践发展而持续上升发展的开放型的理论大厦,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旺盛生命力和持续发展力,堪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吸收了毛泽东思想的宝贵理论财富(包括活的灵魂和各个组成部分等),同时又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人民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一次又一次与时俱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将从毛泽东思想中吸取的宝贵财富与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总结提炼的新鲜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将坚持与继承、创新与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指导作用,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共十七大报告说得好:“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是真理,也是客观事实。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 40多年过去了,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恰好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让我们继续攀登思想理论的山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篇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心得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P3毛泽东思想的时代条件。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是怎么样的。 

答:二十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以及“战争与革命”。 

P4-5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过程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著作有哪些?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P5党的七大 

党的七大的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是什么。 

P9毛泽东对文化建设的建议 

毛泽东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提出的新的方针是怎么样的?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 

P10七届二中全会的“两个务必”。 

毛泽东所提出的两个务必。

 1.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地、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 

2.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P1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党的建设(三大作风):

理论结合实际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作风

P1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P2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P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是什么:落后 

P26-P27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中国农民革命的问题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和主力军:无产阶级;农民; 

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中农; 

可靠同盟者:城市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P27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如何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P3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建国后我国的国体是什么:人民民主专政

 P3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P37统一战线的经验:一是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二是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P39党的建设。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P441949年-1956年是过渡性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有哪些特点。 

特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5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2.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力量。 

P47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改)。 

P53和平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为什么是和平赎买?

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团结各民族资产阶级和各界爱国人士等; 

P5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有哪些改变。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P69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 

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 

P7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P7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P81民主集中制。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

第五章:邓小平理论 

P87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背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和平发展; 

P91十二大的主题(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主题的明确) 

P92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断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如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P94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P941997年党的十五大的内容: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P9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灵魂是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P9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2035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灵魂);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的时间) 

P100十三大提出的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P103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P106改革开放理论(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P107坚持公有制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公有制的特点是什么。 

P110一国两制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P121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P123三个代表为什么提出。 

P12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过程(写入党章的标志)

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知道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P131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P152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是哪些方面。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P162政治体制改革方向。我国政治体制政革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 

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解奋斗。 

P175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P177反对台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P178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P18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 

P18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从严治党的思想 

P188两岸和平统一发展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

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P197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P199奋力实现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P20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P202 五位一体内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P207 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P185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P197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P199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P20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在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P214什么是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改革的主线或主旋律。 

//P2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P216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P222反分裂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历史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P25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十二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P270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P2922013年,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P29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 

P305确保党始终总览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其他知识点: 

1.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每五年一届的中央委员会通常召开七次全会,三中全会实际上是本届中央委员会就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场深刻改革。

2.社会主义论断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本质的要求。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5.所有制的结构改变。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6.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 

7.《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最早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论断的文章是《反对本本主义》。 

8.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的题词是“实事求是”。

 9.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 

1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五位”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篇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心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修订版),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的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本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是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特征的课程。

【篇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心得

1.在党的建设上,毛泽东特别强调要放在首位的是()。

A.理论建设

B.组织建设

C.思想建设

D.制度建设

【答案】C

【解析】毛泽东在党的建设上,特别强调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强调党员要不断进行思想改造,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思想。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2.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B

【解析】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答案】C

【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四个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四个方面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其中,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A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B项,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D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4.革命统一战线中最根本的问题是()。

A.领导权问题

B.革命对象问题

C.革命动力问题

D.革命性质问题

【答案】A

【解析】统一战线是不同阶级的联合战线,必然存在矛盾和斗争。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集中表现在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争夺上。因此,领导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实质是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特别是在与国民党的两次合作时期。

5.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

D.公私合营

【答案】D

【解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发展阶段:①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②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又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

6.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发展

B.创新

C.公平

D.正义

【答案】A

【解析】2004年9月19日,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是()。

A.社会建设

B.文化建设

C.政治建设

D.经济建设

【答案】D

【解析】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首先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篇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心得

1.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第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7分)

(2)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

第一,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规律,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的主观条件.(8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这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依靠力量。(5分)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私探索了一系列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验。(5分)

第三,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分)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式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分)

3.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主要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分)

以人为本: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4分)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6分)

意义: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1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银行员工廉洁从业心得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心得感悟

基层理论宣讲员宣讲稿

质量意识培训心得及感悟

2022年党史教育心得体会

教育整顿学习延安整风心得体会

意识形态工作理论中心组发言材料

社会主义发展史感悟

作风整顿心得体会

五个认同心得体会

本文来源:https://www.lzjjdc.com/zongjiejihua/427124/

为您推荐

领导班子的主要优点和不足集合6篇

领导班子,由若干领导成员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团结和带领干部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集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领导班子的主要优点和不足集合6篇,

2024-02-22 13:50:46   领导班子的主要优点和不足怎么写   领导十个优点十个缺点  

部队密切内部关系个人剖析范文六篇

剖析,汉语词汇,拼音pōu xī,意思是辨析,分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队密切内部关系个人剖析范文六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2-22 11:28:31   部队密切内部关系个人剖析材料   部队密切内部关系个人剖析材料士官  

副科级干部民主生活会个人汇报材料【6篇】

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依靠领导班子自身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副科级干部民主生活会个人汇报材料【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2-22 09:40:43   副科级领导干部个人总结   副科级干部个人总结  

村干部2024年度组织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集合6篇

发言(fā yán),动词,义:评论,讲话。一般在会议,晚会上领导或特殊人物的讲话。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村干部2024年度组织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集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

2024-02-21 17:48:52   村干部2024年度组织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怎么写   村干部2024年度组织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  

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对照查摆问题清单集合6篇

组织生活会是指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以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组织生活制度,因此要参会的相关人员要准备好主持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对照查摆问题清单集合6篇,仅供参考,大家

2024-02-21 15: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