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包括哪几个省|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

更新时间:2017-06-06 来源:热点资讯

西北地区包括哪几个省|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

>

  贰 两相对立局面的形成及其有关长城的作用

  长城是有关军事的设施。这是说建筑长城是用以防御敌对势力的进攻的。长城的建筑正可以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两相对立的局面,因而其中的一方有了建筑长城的必要。在悠久的历史时期,对立局面的形成并非一次,其间因时因地而互有差异。就西北地区而言,作为引起建筑长城的因素就曾经有过东西对立的局面,也有过南北对立的局面。东西对立的局面只有战国时期秦魏两国的争夺,秦汉和隋时以及明代就都是南北对立的局面。至于战国赵国的北长城,北魏赤城五原间的长城,还有金源的界壕,亦皆各自形成其相互对立的局面,虽皆仅伸延其一部分至西北地区,当也一并论及。

  一 渭洛两河下游秦魏两国的对立和隔着洛河的争执

  战国时期秦魏两国在渭洛两河下游的对立局面的渊源甚早,春秋时期秦晋之间已肇其端倪。两国争夺的地区在洛河下游和黄河之间的所谓河西地以及华山之下至于渭河之间。春秋初期晋国已取得华山之下至于渭河之间的土地1。春秋中叶,晋国更取得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市南的少梁2。这样的发展直到战国初期还仍在继续之中。
  魏国的强大,始自文侯时。文侯以前,晋国已经取得少梁。少梁在今陕西韩城市南,当时应为黄河的重要渡口。文侯即位不久,就进而为少梁筑城,显示开始向河西的扩展。接着又围攻繁庞,驱逐当地的秦人。繁庞就在今韩城市旁,近在少梁之北,此后更取得秦国的临晋和元里,并为之筑城。临晋在今陕西大荔县,元里在今陕西澄城县南,临晋更近于洛河。后来还再西向攻秦,直攻到郑县。
  郑在今陕西华县,不仅在洛河之南,更在渭河之南。这次战争虽未取得郑县,却在洛阴和郃阳筑城。洛阴在今大荔县西洛河之南,郃阳则在今合阳县东南黄河岸边3。这样的形势,不仅巩固了魏国在河西的地位,也威胁秦国洛河以西的疆土。后来秦孝公变法之际还为此颁布过一条命令说:“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4。其间争夺的激烈,即此可以略见一斑。
  这篇令中提到了简公。简公就是“堑洛”长城的建筑者。当时建筑长城显示出魏国西进力量的强大,秦国已难于抵挡得住。河西已经丧失,洛河如果再守不住,问题就愈益严重。如前所说,“堑洛”长城固然是筑在洛河近傍,今蒲城县东发现的长城遗址就在洛河右岸。不过洛河左岸还有一些遗迹,就在大荔县最为西南的洛河弯曲处。这显示着洛河以东的土地已经先后失掉,仅仅剩下这一小块,犹能包括在长城之内。
  华山之下直至其北的渭河间的土地,同样也引起互相的争执。
  前面说过,秦国在这里也建筑过长城。因为郑县之东就是魏国的土地,魏文侯也曾由这里进攻过秦国。实际上这里也在当时东西局面之中。秦国防备魏国,不能不从事长城的建筑。简公筑长城时只是说过“堑洛”,仿佛与渭河无关。不过这里的长城确是秦国所建筑的。简公以后不久就是孝公,其时秦国的国力转强,用不着再建筑长城。这两处长城在当时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因为魏国始终没有渡过洛河,而且也没有夺取过郑县。
  秦魏两国形势,到秦孝公时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一方面,秦国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另一方面,魏国的都城由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魏国的迁都本是要向东发展,可是离河西远了,就难免照顾不及。在几次战争中又接连失败,国力也就顿形衰弱。为了防御秦国的向东发展,也只好建筑长城。由于两国争执的焦点在洛河,所以魏国的西长城也傍着洛河建筑。这条西长城自郑滨洛,就是这样的意思。滨洛固然必要,由郑县附近始筑,也有一定的意义。郑县为秦国向东发展的必经之路。滨洛的长城固然可保住河西,长城筑在郑的附近,就足以阻挡秦国向东发展。
  秦魏两国相持,直到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魏纳阴晋于秦5,才根本扭转局面。阴晋在今陕西省华阴县,正位于魏西长城的背后。这是说魏西长城的南段已经失去了作用。过了一年,到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魏国又纳河西地,接着在惠文王十年,魏国又纳上郡15县,十一年,秦国改少梁的名称为夏阳6。
  这一系列事故,都说明了整个魏西长城的作用都已完全丧失罄尽了。


  二 战国时期秦国有关南北对立局面的两条长城的演变

  战国时期,秦国还建筑了上郡塞和蜿蜒于陇西、北地、上郡三郡边境的长城。前者是惠文王时建筑的,后者筑于昭襄王时。这两条长城都是当时南北对立局面的标志。
  秦惠文王筑上郡塞之前,秦魏两国间曾经发生过雕阴之战。雕阴之战的起因可能是魏国设想在这里进攻秦国,可以减轻秦国对于魏西长城的压力。因为由雕阴南下可以直趋秦国向魏西长城攻击力量的背后,魏国在其西北的疆土并不十分广阔,隔着黄龙山,它固然可以和秦国东西对立。黄龙山上却没有东西往来的道路。因而在雕阴之战前,魏国的出兵还须取道于赵国的定阳。雕阴之战后,魏国损兵折将,完全失败,接着就纳河西地,又纳上郡15县,秦军还渡过黄河,夺取汾阴和皮氏(今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和河津县),魏国已经无力与秦国争衡7。秦惠文王筑上郡塞就在魏纳河西地和上郡15县的同一年,这充分说明了上郡塞的建筑并不是为了防御魏国。也说明了秦上郡和魏上郡并非一地,秦国也并不是夺取了魏国的上郡,才有它自己的上郡。因为如上所说,建筑上郡塞的地方早就是秦国的土地。秦国在这一年中收受了魏国的上郡,不会又立即把自己的土地也改并到魏国所纳的上郡里面。
  就在魏国向西扩展之时,赵国也扩展到黄河西岸。赵国在黄河之东,本已拥在蔺和离石等地8。如前所说,赵国在黄河之西又据有定阳,定阳在今陕西省宜川县西北,而蔺则在今山西省柳林县,离石更在蔺之东,今仍为山西省离石县。蔺、离石和定阳虽隔着一条黄河,相距却并非很近。赵国当时向黄河以西发展,殆只有蔺和离石这一条道路。赵国当时正是由这条道路向西发展的。赵国有平都君,以其封地在平都为名。平都在黄河之西,估计应在蔺和离石之西不远处9。当是赵国由蔺和离石越过黄河,取得平都,然后又向南开拓,再取得定阳。赵国向这里发展,显然是要由黄龙山和子午岭间的洛河河谷向南威胁秦国。其实到后来,秦国也曾由这条道路进攻过赵国10。
  雕阴之战,秦国取得了胜利,也显示出上郡塞的建筑不可延缓。赵国虽未尝由蔺、离石出兵,但赵国还没有放弃和秦国一争高下的打算。赵武灵王在其北陲开拓土地,取得云中、九原。云中、九原正在秦国的北面,这显然是对秦国新的威胁。赵武灵王还曾作为使者,亲自从云中、九原直南达到秦国都城所在的咸阳,为赵军南下进攻作先期的准备11。由这一路去咸阳,必然要经过上郡塞,赵武灵王的设想初未实现,也许与上郡塞的设置有些连带关系。
  自从秦国始筑上郡塞之后,到了秦昭襄王三年(公元前304年),移上郡治所于肤施之时12,上郡塞外并未发现匈奴的骚扰,可知这时南北对立局面的两方,是秦国和赵国,和匈奴没有什么关系。
  匈奴作为南北对立

本文来源:https://www.lzjjdc.com/news/36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