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包括哪几个省|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上)

更新时间:2017-06-06 来源:热点资讯

西北地区包括哪几个省|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上)

>  我国长城的建筑,起源甚早。春秋之世即已有之1”其后至于战国,就更为繁多。齐、楚、韩三国自各有其长城,魏有东西两长城。燕赵两国又有其南北两长城。秦国所筑更多。前后就有三条。就是七雄之外的中山国,也难得独为例外。这些长城分别建筑于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诸省区境内。其南且及于今山东、河南两省,在今山东省的长城,蜿蜒于这个省的中部。在今河南省的长城,除其中部外,则曲折于其西南部。战国时期,七雄虽相互并立,却都是华夏之邦。而曲折于今河南省西南部的长城,更南及于汉水支流白河流域。
  自战国七雄肇其端倪,秦汉两代继之,先后都有所设施。就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魏虽一再南征,企图夷灭江左王朝,可是也不能不在其北疆建筑新的长城。这样的设施自北魏历北周、北齐而至于隋代。秦汉时期的长城,建筑在今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辽宁诸省区,秦长城更远到今朝鲜北部。南北朝时期和隋时的长城,差为较近,分布于今陕西、山西、河北和宁夏、内蒙古诸省区。
  再后到金时,也曾在其北部修筑了作用略同于长城的界壕。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请省区。现在坊间所刊印的地图中所绘的长城,则为明代所修筑的。一般说来,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经历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各省市区。其实蜿蜒于辽宁省内的边墙,也应该是当时长城的组成部分,不应舍而不论。
  这里所说的只是对于长城的建筑略作回顾。这是说长城的建筑,上自春秋,下迄明代,一些王朝或政权都陆续有所致力,涉及到现在北京、河北等11个省市区。西起甘肃,东迄辽宁,北起内蒙古,南至河南,范围十分广大。现在有人持坊间刊印的地图,以所标绘的明长城就是我国唯一的长城,并谓我国历来都以这条长城为边界。这是有意歪曲历史事实的谰言,是难于取信于世人的。
  长城的建筑是有关军事的设施,用以弥补地理形势的不足,防御外来的攻击,保卫疆土的安全,特别是都城及其所在地区的安全。我国历史悠久,王朝政权先后不一,其中曾经建筑过长城的王朝政权,其都城所在以关中最居多数,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和统一六国后的秦王朝,还有西汉和北周,最后则是隋朝2。因而在其附近及有关的地区先后建立起长城,有些王朝政权的都城虽不在关中,为了保卫它的疆土和都城,也在这里有关地区建筑起了长城。战国时期的魏、赵两国和后来的北魏、金源、明朝就都是如此3。
  这里所说的关中附近及其有关的地区,概括起来说,就是现在西北地区内的相当广大部分。西起甘肃省的西端,东至陕西省的黄河岸边,南起秦岭,而北抵阴山之北。为了方便起见,仍以西北地区相称。
  长城的建筑是有关军事的设施,这里进而论述它的历史军事地理,以求正于方家。由于一些长城所经过的地方,说者容或有不尽相同处。兹篇就先论述诸长城的布局,确定诸长城的所在地,然后进而论述其历史军事地理。


  壹 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布局

  一 起伏于重泉附近洛河两岸的秦国“堑洛”长城

  西北地区建筑最早的长城,当推秦国“堑洛”的长城。其时在秦简公七年4,亦即公元前408年,也是在《春秋》绝笔后的72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403年)的前5年。
  这条见于《史记》记载的长城,文字十分简略,不过《史记》在记载“堑洛”之后,接着就说“城重泉”。重泉城的故址在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东距洛河仅3里,则所谓“堑洛”当在这条洛河的近旁。为什么称为“堑洛”?有的人就字义作了解释,说是铲削洛河岸边的山崖。但这并不等于说就没有在洛河岸旁另外建筑过城墙。近年不佞在蒲城县东洛河右岸发现一段长城遗迹,其长虽仅有324米,遗址中的残砖瓦已足以证明这是秦国的旧建筑5。这条长城遗迹隔着洛河,对面就是大荔县的长城村。长城村不仅以长城为名,其地就有一条长城。这条长城为魏西长城。这里的魏西长城其实就是由秦堑烙长城改筑的6。
  这条秦长城既以“堑洛”为名,自与洛河密切相关。洛河源远流长,秦国“堑洛”不会和洛河一样的长远。春秋战国之际,秦晋以至于秦魏在河西屡有争执,所争者虽有数处,但大致不出于今蒲城、白水、澄城、大荔诸县间,则“堑洛”的长城,亦当在这几县间的洛河附近。

  二 “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的魏国西长城

  继秦国“堑洛”的长城而起的,当为魏国所建筑的长城。魏国有两条长城,其东长城在今河南省旧原武和旧阳武(今合并为原阳县)以及郑州诸市县间。其西长城则在今陕西省境内。《史记》所说的“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7和“(魏)筑长城,塞固阳”8,就是魏国的西长城。
  这条魏西长城的起迄所在及其经过的地方,历来就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其症结所在出就来自《史记》这两条记载。具体说来,是因为对上郡和固阳两地的解释有所不同。战国时期秦国曾建置过上郡,秦统一后,仍因用故名,迄至两汉,皆未尝有所改易。这个上郡的治所在今陕西省榆林县南。汉时有稒阳县,其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附近,今其地仍设有固阳县。有的人就以为设在今榆林县南的秦上郡和设在今固阳县的稒阳县,为《史记》所说的和魏国西长城有关的上郡和固阳。这样魏国的西长城,在自郑滨洛之后,一直向北伸迁。经过现在的榆林县,达到现在的固阳县。魏国只是战国七雄中的一国,它的疆域是有限的,现在的榆林县和固阳县当时为赵国的土地,魏国怎能把它自己的长城建筑到赵国的土地去?《史记》所说的稒阳应即现在的陕西省合阳县9。魏国当时也置有上郡。魏国的上郡就在河西,不能远至今陕北,其治所也不能远在今榆林县10。
  《史记·匈奴传》说:“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既与戎界边,可能为了有所防御而建筑长城。其实不然。《匈奴传》所说的应为战国初年事。至迟是在秦昭襄王、赵武灵王和燕国相继筑长城以距匈奴之前。因为《匈奴传》下面接着说:“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这三国自应是秦、赵、燕,与魏国无涉。
  为了说明魏“与戎界边”为战国初年事,不妨略一回顾秦魏两国所谓河西以北地区的往事。春秋时,秦国土地东北只到彭衙11。彭衙在今陕西省白水县东北。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为梁国12,就是后来的少梁。少梁先属秦13,后为晋国所取去14。彭衙和少梁之北,乃是白狄的居地。及三冢分晋,魏国得河西地,文侯因之设上郡15。《史记·匈奴传》所谓“与戎界边”,当指此而言。
  战国初期,秦、魏、赵都向白狄居地发展,秦、赵两国开拓所得似较魏国为多。《战国策》载苏秦说齐闵王时曾经提到:“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16。所说的魏王自然指的是惠王。魏王谋秦要西围定阳(今陕西省宜川县西北),而西围周定阳又在拨邯郸之后,则此时定阳已是赵国的土地,惠王取道定阳以谋秦,正是企图由定阳西南行,可以通过今黄龙山和子午岭之间洛河河谷的道路,向南进攻咸阳。
  定阳既已为赵国的土地,为什么魏国攻秦反

本文来源:https://www.lzjjdc.com/news/36664/